Tuesday, July 28, 2009

「with film」

紐約時報《LENS》剛刊出一個新聞圖輯,是紐約時報攝影記者Fred Conrad在1991年拍攝阿富汗政府跟富爾德族的戰鬥中,那裡難民營中的富爾德人生活情況,不忘在標題上加以「with film」字樣,內文是Conrad分享一下他當時在前線缺乏乾淨水源時,怎樣去克服沖洗膠卷的問題,例如他要用沖廁用的水為膠卷過水。差不多廿年後的今日已很難想象得到為報紙工作的攝影記者,還會在戰場環境用膠卷拍攝。

有了「with film」標籤,頓然有種「矜貴」的感覺。最近柯達停產「柯達康」Kodachrome膠卷,一大堆「悼文」為其哀悼,銀鹽末日的感覺彌漫著網絡上,銀鹽媒介江湖河日下,我真的開始為自己感覺到現在我還用膠卷給人「老餅」的感覺,有點像跟著阿飛這些沒有腳的小鳥,擔心柯達這老號有天變成三大車廠的下場。當然現在還在使用復古的銀鹽技藝還大有人在,例如達蓋爾版或wet collodion等,但其實這些技藝只需要攝影師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就可以駕馭了(當然還有是無比的毅力。),門檻比較低一點。還有一些復元計劃如拍立得Polaroid,有人甚至著手去研究DIY膠卷,但相對擁著大量專利技術,或需要高技術高成本製成的材料,如顏料移印照片Dye Transfer Print,是很難單打獨鬥去home brew的,當這些東西停產的時候就是等於:沒有了。

登月四十周年方興未艾,其實「太陽神」太空船登月前太空總署對月球進行了大量的照片勘探工程,去選定降落地點,方法就是用無人探測船到月球軌道近距離拍攝月球表面地形,是之為「Lunar Orbiter Program」,其實還要加上附註:「with film」!那個年代CCD數字攝影機還未面世,要探測器拍攝膠卷後帶回地球成本及風險甚高,所以想出在探測器裡把已曝光的膠卷即沖即有即掃描即傳送!拍攝的膠卷用類似拍立得peel off照片的技術去顯影影像,然後再用陰極射線管掃描轉成模擬訊號,用無線電傳回地球,其實那個探測器就是一個遙控到月球的照相機帶著它的一小時沖印機。五次任務把99%的月球表面照片傳回地球,六十年代技術的諸多限制還能做得到這種意想不到的事情,證明想像力比科技更重要,至於設計和製作這台聰明相機的任務,就是伊士曼柯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