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9, 2010

賣花姑娘插竹葉

威靈頓街時期的工作室,1986年時部分成員去了一趟東平洲。臨離開前在住宿的小店前留影。後排左起陳肇棟、我、盧婉雯、鄭煥治、吳世傑。前排:梁少雄。


一群搞攝影的人給自己弄張合照,居然來個後側光,結果難免所有人都變成灰頭黑瞼。每次重看這張照片,一方面喚起好些回憶,另一方面卻抱怨真的是有冇搞錯:那時大家都還是芳華正茂哩!

Monday, March 22, 2010

歷史記得的海岸線


香港人的歷史記憶向來薄弱,即使是近年興起的保育運動,從囍帖街到皇后碼頭,大家爭取保留的本土歷史都是短期的,說穿了就是自己的成長記憶,親身目睹的事物而已。稍為再久遠點的年代,對不起,基本上已經無甚感覺。幾年前保衛天星碼頭運動時,參加者和同情者都對仿照1912年落成的第二代舊貌新建的碼頭不表興趣,我想除了是「不要假古董」的口號之外,真係冇乜印象也是原因之一吧。


是故我在余偉建新作《消失中的海岸線》系列中看到有「華富邨瀑布」一幅照片時,著實是有點兒的震動。因為這地點跟我們所知道的香港關係極深:西方人最早關注香港的,可能就是這個地方。那從山上滾流下來的活溪,是遠航船十分寶貴的淡水補給;十九世紀初年甚至更早,就已經有外國海員在此汲水了。誇張一點的說,假如沒有這條活水,當初尖沙咀對開的深水港未必就會引來大不列顛帝國主義者的覬覦了。


從香港的圖像歷史來說,這瀑布也是最早入畫的港島區景物。1816年隨著英國阿美士德外交使團(Amherst Embassy)到中國的英國畫家威廉˙哈維 (William Havell, 1782-1857),曾在此繪製了一幅水彩畫;同期間出版的《新安縣志》裡面的插圖「甘泉飛瀑」,很可能也是此地。二次大戰之前有「香港八景」之說,此地也是其中之一喔。


有趣的是,跟常見的「華富邨瀑布」圖像不同,余偉建這裡的拍攝角度是從沙灘朝海洋方向拍攝的。當然這與他的系列主題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如此一來,卻造成了一種宣示本地身份的效果,從過去的被看變成香港人主動的反觀了。


照片影像是我向余偉建徵求而取得的,特此鳴謝。

Fake Art: 萬壽無疆(2010)


我這個山寨版「萬壽無疆」(2010)混合媒體合成物,明刀明槍的向Damien Hirst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