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9, 2016

何處望神州?


兩張上星期在ebay拍賣的幻燈片,說是在1950年代在香港邊境拍攝的。圖像所見的景物寧謐而詭異,非常吸引。奈何是錢囊羞澀,終於未能購得。

Friday, October 21, 2016

失落的承諾


20053月至7月間,我曾在《信報》搞了個兩星期一篇的專欄「香港天篷下」,拉雜地說些與圖像或視覺有關的東西。那年的夏雨來得很早很兇,我有些觸動就為專欄寫了一篇「雨後的承諾」,串連了些關於彩虹的故事。文章雖寫成卻沒有好的配圖,碰巧攝友謝至德來訪,我就請他根據最後的幾句發揮一下:「... 我要感謝馬路上汽車遺下的油漬,它們被雨水沖開後形成一朵朵斑斕的彩虹,確切擔保在我們這樣的時代和城市,耶和華昔年許下的諾言仍然生效。」
大約是幾天之後吧Ducky用電郵傳來了文情並茂的影像,既有虹彩更有小小的漣漪,我和副刊編輯看了都拍案折服。奈何人世間事少有完滿,我們收到圖像時文章已經見報,拍攝者的心意雖然未至於付諸流水,但也只能存於像尼斯湖般的檔案的深處,不知道有沒有浮現的一天。
我對此始終耿耿於懷,曾經許下諾言:有朝一日我若能將文章結集,必定要用此圖為封面,以報厚待之恩。
匆匆已是十年過外,黑雨後的昨天我在石硤尾的地鐵站口再與謝至德遇上。我說及此事他卻已是淡忘,並說年前因為記憶體損壞原檔案都亡佚了,出版的事也就算了罷。
事情發展至此看來都藥石無靈了,唯有在此貼上我一直小心保存的低像數圖像做個誌念。有朝一日若能將文章結集,怎樣都可以做個小小的內頁插圖嗎?

Monday, October 17, 2016

Arbus的名字


著名美國攝影者Diane Arbus的名字不唸dai'æn而唸di:'æn,我是看她的傳奇電影《Fur(2006)才知道的事。在那齣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最爛的電影之中,演Arbus的女演員Nicole Kidman斬釘截鐵的教觀眾唸她的名字,很是令人信服。我起先以為那是猶太人的傳統,就像Jonathan的讀音是yo-na-tun一般;後來才想到這名字似乎源自羅馬而非希伯來,不禁就猶豫起來。

近月讀Arthur Lubow寫的傳記《Diane Arbus: Portrait of a Photographer(2016),才終於有了確定的答案。書中第十頁記Arbus的媽媽Gertrude在法國看了一齣名為《第七天堂》(Seventh Heaven)的流行戲劇甚為喜歡,乃根據劇中的女主角為她的長女命名,並且隨巴黎人的語音,唸之為dee-ANN
 Lubow還補充說,《第七天堂》的女主角是個抗拒她富裕家庭的壓力而與她愛上的窮家子結婚的女子。這與Gertrude的故事很是相同,而且也與後來Diane的經歷巧合。

Tuesday, May 3, 2016

文字求圖


文章見5月2日的《明報》,各方友好若知所說的照片,不妨告知或貼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