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6, 2013

華芳的老闆不姓賴

前星期應海事博物館的邀請做了一次早期香港攝影發展的講座,結束之後有參加者問及影樓華芳主人的姓氏問題,我答應會在這裡寫段說明。只是近期對這事沒有什麼新的悟知,實在提不起勁,故此只簡說一下就是了。

應該說的是華芳主人姓黎還是姓賴的疑問是有些無厘頭的,因為從來就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該店老闆是姓賴的,只是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要分辨的課題。真正在乎的朋友若花點時間往中央圖書館看點舊報紙的微縮菲林,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間中就會有華芳主人的消息。例如1905719日的《華字日報》就有一段感謝「華芳影相店主人黎一真君惠贈」人像照片的告示了。
英國的收藏家Terry Bennett在他的巨著《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Chinese Photographers 1844-1879(2013)中對華芳做了很努力的考究,可以看看。這裡複製書中刊出的一張政府文件,足以佐證。

Saturday, November 9, 2013

2013年香港攝影大事(四)

從本年811031日,在香港發生與攝影有關的重要事件,就我所知,按時序排列有下列各宗:
一、84旺角行人專用區舉行支持及反對女教師林慧思以粗口責罵警察的大型群眾集會;期間參與者發生推撞《壹週刊》及《明報》的攝影記者羅國輝與鄧宗弘在採訪時被支持警方的示威者刻意用手阻撓拍攝,甚至遭受拳腳襲擊。羅國輝更前後被疑為退休警務人員推倒三次撞傷腰部,需要照X光檢查。事發時多名警員在場,卻沒有及時制止施襲者。翌日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代表陪同兩名記者到旺角警署報案,又公開譴責警方對記者遇襲坐視不理。警方發言人回應稱已拘捕一名58歲的楊姓男子,但拒絕承認是休警務人員。
二、814,何鴻毅家族基金舉辦《相說:故事 My Life Story》照片展覽會,先後在藝術中心和浸會大學舉行。是次展出的是該基金會主辦的「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學員的作品。此計劃自2005年開始,在不同中學進行,鼓勵青少年透過鏡頭和文字探索身分、家庭、社區等議題。
三、815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九巴及龍運分會向私隱專員公署投訴,要求公署調查九巴在巴士車廂裝攝錄鏡頭有否違反私隱條例。據報道現時九巴超過170輛的巴士和龍運公司的11輛巴士,都在車上加裝了多個攝錄鏡頭,而且車前方的攝錄鏡頭兼有錄音功能。九巴分會主任鄭慧君回應道,裝設攝錄鏡頭的目的,是為了在交通事故、乘客與司機爭執及乘客短付車資時,可翻查錄影片段協助調查。
四、829,本地攝影師楊德銘憑著一輯香港美容院的攝影作品贏得首屆亞洲隱身街頭攝影獎(IPA Street PhotographyAsian Award 2013)的第二名。
五、830,《明報》發表一篇長達二千字的全版聲明,反駁基督教組織「明光社」一封近期發給香港學校、批評該報在刊登照片的性感程度,和報道同性戀運動取向及性解放意識有所偏頗的公開信。在聲明中《明報》編輯部舉出例子,強調一貫「堅持客觀、公正、持平、正派」,而且反指控「明光社」對該報存有偏見,誇張失實。對此「明光社」曾發信解釋是《明報》之前對其投訴毫不理會所致,《明報》總編輯劉進圖乃在9月中下旬與該社代表會面溝通。(雙方的言論可見923的《明報》。)
六、913《蘋果日報》前攝影記者成啟聰被控去年年初在政府總部採訪時襲擊保安員一案,法庭判其無罪後律政司不服裁決向高院提出上訴,高院法官潘敏琦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之外,在判辭中還批評律政司對案件矯枉過正、吹毛求疪。
七、913,攝影記者何家達在世界報業和新聞出版協會頒發的亞洲媒體獎中,以一幅去年630中共主席胡錦濤訪港時警方以大型水馬與胡椒噴霧阻截遊行示威者的照片,獲得最佳新聞攝影銀獎。
八、926,警方發言人證實購置了21部、每部價值26萬元具備數碼攝影功能的雷射槍,供警員在道路上用作流動偵察車速的執法行動。據悉這款雷射槍是美國研製的,乃目前功能最先進的警用測速執法設備。
九、9月底,法國影樓Studio Harcourt Paris在中環國際金融中心舉行「A Date with Studio Harcourt Paris」展覽,展示該影樓拍製的著名演員的黑白照多幅,參觀者還可以付款即場接受拍攝服務。
十、928,香港國際攝影節舉行「文化藝墟2013」綜合攝影活動節開始,主打項目是一個名為《300家》的人像照片展覽,其餘節目包括書展、講座、分享會等等。
十一、10月中下旬,英國著名攝影家Martin Parr在港,會見了香港的一些人物(見附圖,楊德銘攝及准許刊登),也拍攝了些照片。
十二、1018日德國男中音葛納(Matthias Goerne)與香港管弦樂團在文化中心演出期間,感到被主辦者聘用的攝影師張志偉的工作模式干擾而要求對方中止不果。這事後來在《南華早報》、《信報》以及網上有些討論,最終香港管弦樂團表示對事件感到抱歉,並指已在事後開會檢討,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十三、1024日,網上熱傳的少女連環掌摑男友短片的兩名主角在九龍城裁判處受審,完結離開時與在場採訪的記者發生衝突。期間男方鄭氏涉嫌用膝部撞向《南華早報》的謝姓攝影記者令她倒地受傷,器材損毀。事後鄭氏被警方以刑事毀壞及毆打的罪名落案候審。

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是日新聞照片精選(一)

《明報》昨天(10月30)爆出香港芭蕾舞團發生刪戲事件,該團藝術總監區美蓮Madeleine Onne)被該報記者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後台門外截住訪問時攝。照片的文字說明曰:「記者向她表明身分時,她立即稱正趕往開會。當發現記者拍攝後,她以絲巾遮面,拔足狂奔。(葉家豪攝)」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香港早期攝影器材稱謂



續前篇,攝影器具又叫做什麼呢?雖然眾所周知「camera」一字源自歐洲早已存在的光寫圖儀「camera obscura」,但在香港早期的資料來說,根據我自己搜集的報刊紀錄,初次出現已是18594月,距離攝影術的傳入差不多有十四年之久!
在此之前在港的歐美人士對「照相機」的稱謂有二:較早出現的是「instrument」,時在1847年;之後就是「apparatus」了,我有紀錄的是18528月。這個叫法非常通行,即使之後「camera」出而漸漸取而代之,「apparatus」這詞至二十世紀初的西文報紙裡仍然可以間中遇到。除此之外還有「machine」,在18578月一個連卡佛公司的廣告裡使用過。
apparatus」這個名稱的流行是世界性的,正如前篇提到的Eric Stenger的書《The March of Photography》中說“… the word ‘apparatus’ has been so universally adopted that we no longer shiver at the atrocity.” (p. 238)
喜歡視攝影為藝術的愛好者也許會感到有些失落吧,因為這些名稱都很科技和工業化耶
插圖是一款「Kinnear’s Camera」,這牌子的照相機曾在香港出售。圖片來自網上。

Saturday, October 12, 2013

香港早期影室怎樣自稱?


攝影在1839年公佈問世後很快就出現了商業人像攝影服務,根據德國攝影史者Eric Stenger的書《The March of Photography()238頁上說,這些照相店的名堂,有「photographic gallery」、「studio for photographs」、「artistic photographic studio」、「photographic establishment」、「artistic establishment」、「photographic institute photographic art institute」等各種。
將之查核於1860年前的香港,最早在本地報章刊登廣告的Mr. West(18453)稱他的店為「Photographic or Daguerreotype Room」,第二家人像攝影店出現於184610月初,起先叫做「Daguerreotype and Lithrographic Printing Establishment」,半個月後改為「Daguerreotype Gallery, and Lithographic Printing Establishment」。這店的器物後來給一家本地的雜貨店Mackay & Co.接收,也繼續提供攝影服務,卻只有「Daguerreotype portraits」一詞而已。
下來就已經是1850年代了,18522月來港的Herman Husband只是說「Daguerreotype likeness」,但是也說他的「Rooms」在商務酒店。翌年6月底來香港的C. Duben之前在澳門時自稱之為「Daguerreotype Gallery」,但到了香港之後卻沒有用上這個說法。有趣的是,當Duben18543月再臨香港時,稱呼了他在大馬路上的店為「Establishment」。
再之後出現的攝影師都在第二之鴉片戰爭期間及之後了。當中P. RossierHoward & Weed都只是以他們的名字作宣傳,之後在1860年代經營的攝影師大多也是如此。至於一直跟隨著英軍拍攝的Felice Beato則似乎沒有做過廣告。
總的來說Stenger的記述與香港的情況大致脗合,但有起碼兩家用了他沒有說及的「room」,而今天十分流行的「studio」則似乎沒有在香港的早年使用過。Stenger還有提過的「institute」,倒也在1861年下半見過,是G. E. Petter的「Photographic Institution」。
本篇的插圖的右上方是一家在英國Bristol的人像照相館(可見天台的玻璃影棚),時約1851年。

()Siegeszug der Photographie in Kultur, Wessenscharft, Technik》,1950年。英譯本1958年由倫敦Focal Press出版。

Saturday, August 3, 2013

2013年香港攝影大事(三)






41日至7月底的香港攝影大事,按照時序,就我所知道的,認為可以包括下列各宗:
一、41日為本地歌手張國榮自殺逝世十週年,其友人兼攝影師夏永康曾計劃出版紀念照片集,之後夏氏與出版社鬧翻而計劃夭折。據《明報》44日的報道,出版商真源公司控告夏永康毀約要求賠償,之後再加控告張國榮的經理人陳淑芬所控制的天星娛樂有限公司,禁制銷售《Miss You Much照片集
二、58日,無綫電視新聞部前攝影記者黎德忠因為在去年325日的特首選舉日時於灣仔會展中心外衝破保安人員的「人鍊」令對方二人倒地受傷,至今年52日被警方拘捕後定罪,獲准自簽1000元及守行為一年。
三、512日,近年私影活動甚為蓬勃,部分會牽涉到色情交易。警方為此進行了一項代號「海圖」的行動,派出男女探員假扮應徵私影模特兒,結果揭發有人威迫利誘青少年作不道德交易。行動拘捕了十名疑犯,檢獲兒童色情照片超過八百幀、短片十七段。

四、512日至726日,刺點畫廊舉行「新建構:中國8090年代先鋒攝影」,展示中國在文革後至1990年代的先鋒攝影作品,對中國近代藝術攝影萌芽階段的狀況,提供了概括性的介紹。是次展覽作品約八十多件,作者十二人,策展人為北京三影堂的榮榮。

 

五、61日至30日,光影作坊舉行「閃」梁譽聰個人攝影展覽,是該單位主辦的「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的第四屆。這系列以扶掖後進、鼓勵本地青年使用攝影創作為目的,對推動新一代的香港攝影人的意義甚大。

 

六、613日至18日,香港大會堂高座七樓展覽館舉行「無盡的愛、煥影.仁心」照片展覽,展出已故攝影界前輩鄭煥直在195060年代所拍攝的畫意和紀錄照片多幀,對於當年的香港攝影情況多有介紹。鄭氏曾在世界信義宗社會服務處義務教授貧困青年攝影技術,後來又推動成立觀塘職業訓練中心的攝影系,是香港紀錄攝影的先鋒人物。展覽由其女兒鄭惠敏將父親的底片沖曬及重新組織而成。

 

七、615日至811日,The Salt Yard舉行「北京銀礦」展覽,選展出由法國攝影收藏家蘇文(Thomas Sauvin)在2009年以來在北京蒐集的廢棄底片的圖像,拼湊出一個另類的首都時代的面貌。香港每年出現的攝影作品展覽甚多,但以這樣模式組織而成的展覽,則屬非常罕見。

 

八、630日,觀塘職業訓練中心因為收生不足而停辦,被稱為「攝影少林寺」的攝影課程也隨之結束。該課程是1965年時由前述的鄭煥直老師開辦,四十多年來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材。詳細的報道和訪問可見於「攝影札記」。

 

九、712日,主辦香港攝影節的香港攝影文化協會舉行週年會議,選出資深攝影師高志強為該會的第二任主席,接替已經擔任了兩屆主席的梁家泰,任期兩年。

 

十、719日,英國公司Bernard Quaritch Ltd.宣佈,以香港為基地的Moonchu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已經取得了《攝影在中國的歷史》(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系列的作者Terry Bennett所收藏的全部約一萬件早期的中國照片,並稱之為The Moonchu Collection of 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 這些藏品部份會在今年底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個展覽中展出。

 

十一、728日,本地報章披露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去年9月開始在網上公開該國殖民地部(British Colonial Office)的檔案歷史圖片,當中香港的部份有圖片700多幅,多為照片,包括許多19世紀的香港島和九龍的景物。有興趣的瀏覽的可以按這裡

 

十二、729日,為了辯護香港大球場的草地狀況並非如傳媒報道之惡劣,康文署助理署長陳若藹在記者招待會中展示了三幅大球場由5月至7月間的彩色照片,但見一片綠草如茵(見附圖)

 

十三、7月底,社交網站facebook高登討論區等流傳了女演員張暖雅的一批裸體照片。根據《明報》81日的報道,張氏承認照片是在2009年時由一位本地知名攝影師所拍攝。

 

最後,facebook的「香港舊照片」這幾個月來發展迅速,並出現了些對香港地區歷史甚為熟悉的人士提供影像和文字介紹,定期閱讀會對香港城市面貌的發展和改變增添知識。

Monday, April 1, 2013

2013年香港攝影大事(二)


前文之後,從221日至3月底的香港攝影大事,我以為有下列各宗:
一、224日,一年一度的渣打長跑比賽之十公里比賽起步後不久,多名參賽者都拿出照相機或有鏡頭的流動電話自拍留念。其中一人的電話脫手墮地,俯身撿拾時卻引發了骨牌效應,令最少二十人相繼倒下受傷,包括後來取得是項比賽女子組冠軍的張庭欣。此事顯示了一種很奇異的新時代社會現象,其實值得仔細思考。
二、228日,《南華早報》攝影記者May Tse在上水港鐵站外採訪水貨客活動時被兩名有關業者責罵襲擊,並意圖刪去圖片檔案。雙方碰撞之下May Tse眼鏡飛脫、眼角和膝部受傷。警方事後接報到場,拘捕及帶走兩名男子,受襲記者送院治療。

三、31日起,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我是誰? ─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巴克維爾古鎮歷史圖片巡迴展》,介紹早期華人在加拿大卑詩省加列布(Cariboo)地區生活的片段情況。展覽將至419日才結束。說起來香港也是一個移民聚居地,但在中國概念的影響下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課題。
四、38日,無綫電視攝影記者譚永文在中國北京採訪香港社運人士楊匡探望被軟禁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太太劉霞時,與其他三名香港記者被五名當地人士推倒在地上再加以拳打腳踢而受傷,攝錄機被摔地上損毀。事後無人被捕,同時在北京的港區人大代表團副團長馬逢國對事件表示關注,但也認為香港記者在內地採訪應該「入鄉隨俗,入境問禁」。隨著中港關係日夕發展,中國政治若然未有改善而維穩政策愈更嚴厲,類似的事件恐怕會漸漸成為習慣。
五、39日,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的《前線焦點 2012》周年新聞攝影比賽進行評審,選出《蘋果日報》記者易仰民的一幅梁振英就任香港特首的作品為新設獎項「年度照片」的獲獎作品。《蘋果日報》今屆所獲獎項也遠比往年為多,有說是因為近期該報取消了攝影記者須要兼拍新聞短片的緣故;反而過去獲獎較多的《明報》今年有些減少。至於全部得獎名單,見協會的網頁
六、319日,世界攝影組織公布2013年世界攝影大獎公開賽得獎名單,香港的攝影人余炳有(Gilbert Yu)以一幅在深圳拍攝的元宵舞火龍照片(),成為「藝術與文化」組的優勝者。舞火龍是香港沙龍攝影常見的題材,是次余氏的作品是在深圳拍攝,令人知道原來該地也有此活動。
七、同為319WYNG基金會在太古坊ArtisTree舉行《WYNG大師攝影獎作品展-貧富懸殊》展覽,展出7組入圍作品,其中高仲明的作品「毫宅」,與鄔南薰及斯特凡坎漢的作品「樓上風光」分別獲頒WYNG大師獎,各得HK$250,000獎金;而陳偉江則獲頒WYNG特別攝影獎,取得HK$250,000並受委託和WYNG攝影計劃的信託人一同策劃以香港這個大都會為背景的攝影項目,主題與貧窮相關。這是香港舉行的攝影比賽之中獎賞最高的一個,詳細資料可見有關比賽的網頁
最後,這些大事紀是我個人的接觸所得,錯漏難免,希所補充指正。

Friday, March 15, 2013

蘇絲黃不再住在這裡了


之前介紹過的面書網頁「香港舊照片」昨天上載了一幅街景照片,很快就有人認出是上環文武廟前面的一段荷里活道。雖然地理形勢來說十分貼切 ─ 左面稍斜的地面走上去就是樓梯街,右邊是今天的小公園,下去當是摩囉街了 ─ 但是我的心中仍不很踏實,只因我的印象之中從來都沒有這般斑斕熱鬧的。
於是故技重施,問我的好友香港歷史專家高添強。很快他就有了回覆,除了肯定了照片所示就是荷里活道向太平山區的景貌之外,還解開了我的疑慮。原來1970年代晚期此處經過重建,大量住戶搬走及店舖清拆,之後就歸向寧靜了。
高還給我傳來一幅關南施主演的著名電影的劇照,猜想當年男主角威廉˙荷頓入住酒店的一幕,就是在圖中左邊的樓梯口拍攝的。夠厲害吧?
提起關南施,從其姓氏來看就知道是廣東開平人士。至於姓黃的,就比較難說了。

Wednesday, March 13, 2013

東方三女

據說是1920年代的東方相紙厚紙基樣品, 很想要吧!

Thursday, February 21, 2013

2013年香港攝影大事(一)




今年以來,我認為有資格列入香港攝影大事的有三。順時序來說,首先就是資深攝影人岑允逸與其友人在觀塘偉業街1694樓開辦了「The Salt Yard(見圖),以非商業性質運作,主要展示攝影作品。這是去年上環Upper Station藝廊結束後再次出現以攝影為主打的展覽空間,而在重建中的觀塘區插旗也令人憧憬無限。
第二件大事是網上群組「北區水貨客關注組」在1月底發起的「東鐵沿線水貨客百態攝影比賽」,希望引起公眾關注,並促使政府加強打擊通過列車進行的水貨活動。這是香港首次有以對抗中國大陸而舉辦的攝影比賽,據主辦者透露共收到74幅攝影作品,由網民透過社交網絡「讚好」選出8幅得獎作,其中Rick Wong的《貨運站》以205個「Like」奪冠,獲得奶粉一罐。其餘獲得亞、季軍及優異獎的人士,可獲龍蝦一隻、益力多一排及金莎朱古力。得獎作品曾在23上水站C出口展出及舉行頒獎禮,我因事未及去看;事後上網搜尋,卻難以找到得獎作品的圖像,甚為遺憾。
第三件大事是雖然有確鑿的照片和影片顯示前年9替補機制論壇糾紛時,有兩位男性長者叉頸襲擊綽號長毛的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油尖警區重案組在今年2月初表示在「審慎考慮調查所得的證據及徵詢律政司意見」後,決定不提起訴。這是照片和影片不被接納為足夠的犯罪證據的重要案例,值得寫進香港的攝影歷史之中。至於媒體的有關報道,請看這裡
我孤陋寡聞,若網友知道在上述三起事件以外也值得誌記的大事,敬希不吝告知,以裨補充。
附圖蒙The Salt Yard允許使用, 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