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30, 2011

陸離上身

昨午約了學生討論功課,至4時前接攝影節舊同事賴恩慈的短訊,邀約晚上7時到油麻地百老匯電影院看她的得獎短片1+1。之前片子首映時因為全院滿座我錯過了,所以當然樂於答允。

抵達電影院時間尚早,就在隔鄰的書店逛逛。很快就遇到前《信報》文化版的記者鄭傳鍏。鄭君一貫醉心電影,碰到他說不上特別意外。詫異驚喜的是他在報館時的編輯周淑賢也出現了。Sarah為人急公好義,當年得罪不少圈中的頭面人物,但若論《信報》文化版刊登文章的質素,我以為她主理時為近二十年內最高。連陳雲的文章她也要求一改再改,認真程度大家是否可以想像得到的呢?

可惜開場時近,只寒暄了幾句就分別了。

我仍然繼續每天早上閱讀《信報》,不是該報做得出色,只是其他報紙更是不堪而已。

今天該報(30)報道了Bettina Rheims展覽的消息,說是上星期六舉行開幕禮,「展覽展出法國藝術家夫婦Bettina Rheims Serge Bramly的攝影及錄像創作」。哇!那麼上星期四(25)的酒會難道是我造的一場幻夢?我連忙馬上找來當晚BNP大手贈送的軟面書,幸好仍在耶!RheimsBramly是不是夫妻吧?有沒有小道消息?



Tuesday, May 24, 2011

筲箕灣照相館帖補遺

昨天所寫的筲箕灣照相館人像照片,提到店的地址難以辨認。今天再貼出有關部分的特寫,看看有沒有年輕銳利的眼睛可以認得是什麼街?




Monday, May 23, 2011

筲箕灣照相館傳統風格中國婦女照片

在拍賣網頁上購進了一張筲箕灣照相館出品的連框上色人像照片,底價3.98英鎊,無人競叫。郵遞費用也要3鎊多,收啟後發現狀態新好,傾側來看可以見到上了顏色的部分微微隆起,頗感喜不自勝。

售賣者沒有提供照片製作年份,我私自估計是戰後初期,約是1950年代吧。我對香港攝影歷史的研究主要是在戰前和近三、四十年;戰後一段時間葫蘆文化的吳文正兄會比我熟悉,也許他會說的較為準確一些。

母親也是在那年代的初期來到香港,在結婚之前在照相館拍攝過幾張她珍而重之的上色人像照。當時她仍是20歲未到的少女,我記憶之中(至今她都不大捨得常拿出來給我看),照片裡面的像個不知名的女明星。

母親來港後起先住在油麻地,拍攝那照片的照相館大概也是在附近吧。那時代油麻地是個旺區,照相館也是林立,說不上特別稀奇。筲箕灣的情況就不很知道了,當然這是個歷史悠久的漁民區域,拍攝人像的生意應該足夠維持一家甚至更多的照相館吧。可惜照相館的地扯無法看得清楚,否則可以故地重遊般去實地考察一番。

Sunday, May 22, 2011

「白宮群英買兇拍人」經典照片



拉登死了,卻火紅了一張照片。這張「白宮群英買兇拍人」照,據報道早前已成為Flickr點擊率的榜首。隨之而來,關於該照片的討論和新聞也熱爆全球,似乎是爛得不能再爛的了。不過,歸納和伸延一下還是好的。好在哪裡?我也不知道。

在英國的免費報章London Evening Standard頭版第一次看到「白宮群英買兇拍人」照時,在沒讀文字說明之下,也以為是一張極普通的會議照片;當然,希拉莉的神情確是吸引(不是樣貌),如果我們沒有詮譯錯誤(我想,至少全球大部份人都一致認為),她的表情看來是看到什麼而顯得震驚,這也使我們很震驚,因為她的表情實在太似在看恐怖片(但明明這是反「恐」戰爭!),這總讓人想起電影《午夜靈異錄像》(Paranormal Activity)的宣傳廣告:看著那班戲院內的觀眾在綠色夜視鏡下驚呼狂叫,也確實能挑起看那電影的慾望。

兩秒後,當我了解到照片中的白宮群英原來正在看「拉登追殺直播」,實在感到非常震憾,無法釋懷:原來他們也只是在看電視!而且還為著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驚嚇!好像他們很有人性似的。作為美國元首,竟然只透過螢光幕layback地看著他的敵人怎麼死,也實在很遺憾吧。反正你是買兇拍人,還不應該立即飛過去參與兩大正邪主角對立的高潮戲?冷不防以吳宇森的雙槍白鴿加上甄子丹的葉問詠春,奧巴馬還可以登上最佳男主角的寶座呢。

或者這張「白宮群英買兇拍人」宣傳硬照實在太出色,又或者是希拉莉的演技太了得,不少市民還真的要求白宮發放拉登的屍體照片或被殺影片,好證明他真的死了,和死得很難看,和死得很有娛樂性。以娛樂大家的角度來看,白宮真是一名徹頭徹尾的悶蛋,自編自導了一場「買兇拍人」的好戲卻只留給自己人看,雖然未必有彭浩翔拍得那麼出色神奇,但至少還應該把片段播給他們的客戶(廣大的美國民眾)欣賞,來個好頭好尾的圓滿結局,也增加一下奧巴馬自己連任的籌碼。我總期待在「白宮戰略室」後排的人會用針孔攝錄機偷拍了個盜版然後再放上網,差不多世界上的所有大片都有戲院偷錄版,這條片不會沒有吧?(希望任達華不要拉我就好)。

後續的發展是希拉莉解釋自己在照片中的表情,她說忘了那一刻看到什麼,當時可能只是因為敏感或咳嗽而掩著口鼻;這種說法有點潑冷水之餘,也跟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說「笑不代表開心」的說法有點異曲同工。看來現代政府高層的「表情傳播」是跟社會大眾有點偏差,不知道那些Spin Doctor將來是否要懂得真正的整容才能成功「化妝」。

大概有人不滿希拉莉為自己的表情潑冷水,還真的有報章用Photoshop把照片中的她整個去掉,鬼斧神工之餘,這份紐約猶太教時代周報(Di Tzeitung)的理由也實在叫人興奮。他們認為刊登女性照片「不莊重」,不符合一些極端正統猶太教徒的想法。我不熟悉猶太教法律,無法致評,但單單知道原來這份報章從來沒刊登過女性照片便已教人興奮莫名,大概男性同志們跟我一樣,都很喜愛這份報章吧。真的很想在這份報章裡玩個Photo Hunt來找到女人樣貌的鳯毛麟角。



「白宮群英買兇拍人」照片在網絡廣泛流傳,也成就了一個潮流話題,網民和專家用不同的方式迅速閱讀和詮譯照片,正正顯現當今網絡世界的威力,有趣與智慧兼而有之。首先是有人發現照片中希拉莉前面的電腦上,有一張紙被打了格仔,看來是不想被大眾看到的機密影像。它背後的含意是,這經典照片也做過PS馬賽克,不要以為他們很透明,他們也有不讓你知的地方。之後是奧巴馬前的啡色公文袋,據說是用來載著即將燒毁的機密文件。再來是有網民質疑為什麼白宮會議室內的眾多電腦牌子都是hp?當中是否涉及利益輸送?然後甚至有網站舉行惡搞照片大收集,發動網民惡搞這張具象徵性的照片,來表達他們對照片的看法,PS的內容從無聊到認真都有,完全發揮網民的想像力量,正正回應了Fred Ritchin 在After Photography裡的說法,照片的後期電腦加工已經不能再單純的評價說是好是壞,一方面它可能影響了紀實攝影的可信度(也得視乎情況),但另一方面也強化了照片作為評論/表達/創作的功能,更甚是他提到的Future Photography的可能:透過電腦特技加工照片,來提醒人們需要關注的未來問題,例如利用電腦合成技術把未來冰川融解的情況顯現出來,讓大眾警覺全球暖化的危機等等。





談到拍攝別人看電視,時代廣場海港城APM各大銀行螢光幕,香港的攝影記者有誰不是專家?透過拍攝電視觀者的反應,我們間接感受到電視影象帶來的即時氣氛、影響和威力,這也是為什麼攝影記者在財政預算案公佈時,要拍攝時代廣場觀看直播的市民反應,雖然他們大多數是無表情和無反應,最多可能是一個粗口:X!。但奇怪的是,其實傳媒老闆根本不在乎照片中的觀者如何反應,而是要求在照片中能交代「有人在看電視中的畫面」。所以,大多數情況我們看到的照片是:在巨人曾俊華的電視影象底下,只有小市民「頭鱷鱷」的背影。那倒跟現實環境很一致。

如果英國攝影師Paul Graham知道白宮有這一場「世紀看電視活動」的話,大概他也會即刻舉手自動請纓做槍手。正在英國倫敦Whitechapel Gallery舉行回顧展的Paul Graham,在1986-90年已拍攝了一輯名為Television Portraits的計劃,對象正是他朋友或鄰居在看電視的情況。他在這個回顧展的講座裡談到,他一直在挑戰紀實攝影的傳統習慣和影象文法,所以他一反紀實攝影要黑白粗微粒的傳統,在84年用彩色照片紀錄當時戴卓爾夫人鐵腕管治下的英國失業援助處 (Beyond Caring 1984-85),並以相當抽離、具生活細節和地景的拍攝方式紀錄北愛爾蘭的軍事衝突(Troubled Land 1984-86);又以拍攝天空的方式,間接表現北愛停火協議後的零散衝突(Ceasefire 6th April, 1994)。他擅長以間接及隠晦的方式表現社會問題,與平時在主流媒體看到的刺激新聞影象很不一樣。於是,他拍攝Television Portraits便顯得無可厚非了。在這一系列的肖像照片中,觀者都在他們的居所內專注地看電視,我們雖然看不到他們在看什麼電視節目,但卻看到他們的神情在投入、呆滯、沉悶和孤獨之間,姿態在無意間或扭曲或畢挺,正如Paul Graham自己說,他更喜歡看觀者怎樣看,大概這也間接反映當時的電視文化吧。

那當代影象文化呢?當然要數到英國攝影師Robbie Cooper的Immersion系列。Robbie Cooper關注虛擬世界和屏幕文化對人類的影響,他利用RED CAMERA正面拍攝少年們在玩電視遊戲過程的錄像和硬照,透過對象間臉部表情和動作的比較,以較心理學的方式來收集當今虛擬世代的肖像。更具戲劇性和挑釁「性」的攝影計劃,也就是他為Wallpaper雜誌拍攝的一輯色情電影Immersion系列。這次名符其實的Pornography計劃,PORN PORN眼地紀錄了一些鹹片迷觀看鹹片以至自慰的過程,其中穿插了他們對觀看鹹片的看法和訪談。我不知道這是一次「性」的噱頭還是長期的計劃,但他嘗試把這種大家認為私密的行為公開探討和紀錄,還是值得繼續開發和留意。

說到底,「觀看」早已成為一種生活不可或缺的行為和文化。它不只是用眼看,還要背後有所感受、理解和分析。「白宮群英買兇拍人」照片有什麼政治含意?它代表了什麼?它隠藏著什麼嗎?它是誰拍攝的?誰發放的?它怎樣被運用、刊登和詮釋?當大眾沉溺於它的刺激和有趣事,會讓你忘了事情的核心嗎?它又會挑起你什麼情緒?又會讓你了解幾多?會令你進一步發掘事情的真相嗎?這照片和它連帶的事件,現在還有人關心嗎?它是經典照片?還是只是一時潮流?幸好,我這篇文章均沒有解答。

相反,我已把這張「白宮群英買兇拍人」照片訂製成一個cushion,那將來當我要看恐怖片的時候,會緊緊抱著這個cushion不放,令我的情緒得以舒緩,好讓我的表情不會顯得太緊張;如果看電視太久了坐得屁股痛,也可以用來墊一下,好讓我的身體在這電視文化下得到適當的照料。不是好事嗎?

Wednesday, May 18, 2011

5月28日,歐洲冠軍盃決賽之外還有好節目

今屆歐洲冠軍盃的決賽將於528日星期六晚上舉行,兩支地上最強的足球隊 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和英格蘭的曼徹斯特聯 將會一決高下。近日遇到朋友,每每閑話不到幾句就會被問:「喂!你買曼聯定巴塞呀?」其實528那天,還有其他的好節目喔!

五月法國難免令自己想起了1968年,但在香港就是「法國五月藝術節」。一如去年的節目有法國著名攝影家Marc Riboud的大型新聞攝影回顧展,今年請來的是情欲色香的Bettina Rheims,以《粉紅,正是巴黎》(Rose C’est Paris)為名的展覽將會有約80件作品,通過女子尋找孿生妹妹的故事,帶觀眾進入巴黎的地下世界。展覽場地也是去年使用的大會堂低座展覽廳,由527621

為配合展覽活動,Bettina Rheims和她的老搭檔 作家兼電影工作者Serge Bramly到來香港,並在528的早上11時至下午1時,在灣仔藝術中心的Agnes b Cinema舉行一個大師班,主題將會是以今次展覽為中心。有興趣的朋友,要密切注意留位

話時話,當今世上有幾多隊著名足球隊是染著濃厚的反中央政府色彩的呢?問我捧邊一隊?你傻嘅咩?



Thursday, May 12, 2011

詭異的酒店房間裝飾照片

前年到江門探訪朋友,經協助在一家三星級的酒店單人房住了一晚。在大堂登記時印象甚好:地點交通方便,附近街道也乾淨整齊。

進房間後感覺卻完全兩樣:雖然床被寬大舒服,但鵝黃的牆漆和偌大的裸女照片都有點怪怪的;浴室是流行的落地玻璃,我也總是弄不懂好處何在?曾經和另一同性朋友在國內別處睡宿兩床式的酒店房間,這透明的設計令彼此洗浴和上廁所時都很是尷尬。

最神奇的是床邊還有要付錢的多種性用品,包括安全套潤滑劑等。真不明白單身入住者為什麼要使用這些東西?但卻沒有吹氣娃娃或者震動棒之類呢!

晚間外出赴友人餐宴之約,酒店大堂寧靜沒見什麼閑雜人物,外面也沒有。是夜一宿無話,第二天中午我就乘車回香港了。



Wednesday, May 11, 2011

拍攝緬甸的攝影家到港歡迎會

上環弓弦巷的Tào Evolution藝廊52日開始了新一輪的攝影展,《Through a Burmese Window》展示的是美國攝影家Monica Denevan在緬甸拍攝的風景和人物照片。今晚攝影家還會來到藝廊出席歡迎會,希望各位朋友能夠抽空參加。

去年我介紹此藝廊曾經提及其主人Scott Minick and Jiao Ping1990年時曾經編寫出版了《Chinese Graphic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書,去年此書有了新版,在藝廊裡也可以購買得到。當中有介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前衛攝影,資料和圖片都很珍貴哦

Tuesday, May 10, 2011

徵求:五一遊行魔鬼照片

51遊行當日,有參加者扮成頭有魔鬼角的曾蔭權、李嘉誠等人在隊伍之中,當晚有線電視的新聞報導亦顯示了有關情況。只是次天我看的幾份報紙都不見刊出,網上搜尋也沒有,不知道是否害怕會被人控告誹謗罪的緣故。

看這個網誌大概會有些新聞攝影界的朋友吧?又或者是當天剛巧在「魔鬼」們附近的?若有拍攝得當時情況的敬希賜贈,以留紀錄。我也許亦應該找找仍然收集「示威尤物」的民間博物館了。



Monday, May 2, 2011

既親密又疏離

英國Routledge出版社的《城市文化讀本》(The City Cultures Reader, Malcolm Miles, Tim Hall, Iain Borden等人編選,2000)一書,在引文裡曾經這樣的形容城市:「城市是個事件,是場表演;裡面的演員和觀者的角色是可以互相交換的。就像所有的演出,城市是文化的產物。」

對於80後攝影師何鎮宇來說,城市香港的文化特色之一就是生活在這裡的人,經常表演著一種既疏離而又親密,既親密而又疏離的奇異行為。我們每天在交通裡、在工作中往往跟素昧平生的人挨肩擦腿 (最短的距離只有0.01公分),但在與家人以至伴侶共聚時,心理和物質的距離卻又可以用光年計算。我們會通過電視或網絡與不知名的友人討論英國皇室婚禮裡的各款衣飾,但同時又能夠對長期以來的地產霸權和丁屋制度熟視無睹……看著他的系列擺砌照片,我們有沒有像在鏡中看到了或多或少的自己呢?

何鎮宇的首趟個人展覽《Intimacy》,51 日在澳洲AdelaideSeedling Art Space舉行,至522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