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9, 2009

歷史性的一刻

台灣網站「拍立得攝影」在本月20日,蘇聯軍隊入侵布拉格四十周年紀念的一天登載了Josef Koudelka在四十年前那天在那地拍攝了的一幅以腕錶所示時間為前景的照片,真是勝過千言萬語了。


對於香港的近代發展來說,我則以為最具時間性象徵意義的,是高志強在199771凌晨於羅湖拍攝的解放軍入境的剎那。


照片得高志強同意刊登,特此鳴謝。

Friday, August 28, 2009

為漂亮而攝影

今天(28)《明報》副刊有個專輯,說自從數碼照相機的普及後,香港出現了拍攝熱潮。愈來愈多人使用數碼單鏡反光相機,證明熱潮已進入了新階段。


專題解釋喜歡攝影的原因很多,但列出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漂亮的東西記下來:「愛上攝影可以有許多原因:想把漂亮東西記下來、想捕捉生活中特別的人、事、物……一張相片,就是生活最好的紀錄,是回憶一部分,若能拍出動人的作品,教人過目不忘更有滿足感。」


我想,這真的就是那麼多人喜歡拍攝的原因吧?


專輯訪問了三位資深攝影師余楚琪、曾憲成、余國林,講述他們如何漂亮攝影的心得,並有各種題材的貼士和舉例。


圖為余國林拍攝的落日。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老馬有火


英國著名的時尚攝影大師大衛‧貝里David Bailey今年已七十有一了,但仍然非常好火。最近他接受訪問,提及當今時裝攝影的修描風氣,誇張得連所有年過廿三的模特,都逃不過電腦修圖的下場,氣得要「爆粗」,最傳神還是用廣東國粹港式粗口演譯:「廿三歲?簡直離X晒譜!」

他說今天美國版的Vogue就是這樣了,現在風氣也漫延到英國,他慨嘆英國時裝攝影已沒有了她以往的酷了。巴里並不是純粹的老八股,他最近的展覽就是替手機商「N記」委約他用手機拍攝的作品展,貝里似乎跟「swinging sixties」畫上等號,早年在阮義忠著的《當代攝影新銳》(這些新銳到今天都已到了垂暮之年)認識貝里的名字,他是眾「新銳」唯一一個拍攝時尚攝影的,可想而知他在阮氏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我想叫貝里氣憤的是修圖並不是成了風氣那麼簡單,而是成了時裝攝影例必遵守的protocol的一種,無論廣告客戶或編輯視之為早餐一份,不吃總是渾身不自在,而且無孔不入,例如最近債務纏身的名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她近年為某法國名牌手袋拍攝的一系列名人肖像,修圖板斧著跡得非常嚇人,一向講求實景拍攝,對細節鉅世無遺的她都要下這樣的「味精」,實在看不出是出於創作上考慮。

貝里是在六十年代的《Vogue》接了經典時裝攝影大師施素‧比頓Cecil Beaton的棒,當年《Vogue》為時裝攝影的領航者,還有是適逢其會,配六十年代翻天覆地的流行文化,搖滾樂獨領風騷,英國無不是環球焦點,貝里拍了不少具有時代意義的圖像。當然還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黑白攝影,即興又粗獷,貝里在那篇訪問道,現在他們拍的都不是女孩子了,只是一群「人造人」(androids)。圖片經過修描後個人風格就沒有了,根本已說不出是誰去拍攝的。貝里說:「以往你可以告訴人家從照片裡可以不同攝影師的性格,你可以分辨到這是Hulmet Newton的照片或是Cecil Beaton或Horst的,諸如此類。」

順帶一提,我最喜歡貝里的其中一張作品是他鏡頭下的米積加Mick Jagger(見上圖,雖然我不是Stones的粉絲),我甚至覺得他的同鄉後輩,也是我極為鍾愛的格理芬Brian Griffin的自拍像,應該受貝理影響不少,還是一種影像輪廻?

(後記:最近因為事忙又病倒,趕不及提一下剛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結束的「黃金時裳:巴黎與倫敦1947至1957年」展覽,這個展覽的攝影部份鮮有人提及,被同場的《光影神韻》展覽蓋過,實在可惜。我不諳時裝文化也不喜好,但這展覽有一部份為當年獨當一面的時裝攝影師的作品,包括剛提過的Cecil Beaton、Richard Avedon、Irvin Penn等等有名作品,例如現在看來還是精彩非常,阿維東的《Dovima with Elephants, Evening Dress by Dior, Cirque d'Hiver, Paris, France》,而且展出的看來都是vintage prints,還有值得嘉許一下的館方對照片媒介的描述不含糊其詞,傳神與否見人見智,但見到「手拉色素轉換相片」(hand-pulled dye-transfer print)、「白金顯像相片」(platinum palladium print)等名字見天日總是好事罷。)

(更正:「黃金時裳:巴黎與倫敦1947至1957年」展期至九月廿八日。)


Brian Griffin. By Brian Griffin 1988



Dovima with Elephants, Evening Dress by Dior, Cirque d'Hiver, Paris, France. By Richard Avedon. 1955

Tuesday, August 25, 2009

天時地利人和


本月19日晨蒲台島附近海面出現一條「水龍捲」,次日本地報章報導此事時,多用了這幅照片。根據《明報》的說明,照片來自政府新聞處,由梁國維先生提供。


從技術表現來說,這真是一幅極其精巧的作品,既清楚表達了主題以外,構圖的嚴謹和色調變化的控制都叫人眼前一亮。最吸引我的是攝影者在撳快門鈕時的平靜從容,完全成竹在胸的氣慨。


梁國維先生看來不像是政府的攝影師:水龍捲只出現了幾分鐘,天文台收到消息安排直昇機運送,恐怕也只會徒勞無功。我想像他是蒲台島的本地居民,晨操或上班時偶然遇見罕有的景象,就用身邊的變焦照相機拍攝下來。


Tuesday, August 11, 2009

影視快訊


最近又有一部有關攝影師的紀錄片在美國上映,是描述已故著名戰地攝影記者亞當斯Eddie Adams(1933-2004)攝影生涯的《An Unlikely Weapon》,亞當斯最享負盛名的一幀照片,是越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圖像:前南越警察局局長阮玉灣(Nguyễn Ngọc Loan)當眾當眾槍斃一名越共游擊隊領袖阮文歛(Nguyễn Văn Lém)。亞當斯捕捉到阮玉灣扣動扳掣的一刻,憑著這幀照片,亞當斯奪得1969年度的普利策獎,同時亦改變了美國人對越戰的看法。這幾年有關攝影師的紀錄片都獲得不俗的評價,有關於納蓋維James Nachtway的《War Photographer》或關於加拿大攝影師Edward Burtynsky的《Manufactured Landscapes》等等,但說實在論個人魅力他們一定及不上亞當斯,或許是其嬉皮性格所然,亞當斯不甘被這個二十世紀符號式圖像捆綁一生,總有離經叛道的時候,例如跟卡斯特羅去獵野鴨,或是拍拍《閣樓》雜誌的中間大頁女郎。值得一提他晚年辦的「The Eddie Adams Workshop」工作坊,是不少有志報導攝影的年青人響往的課堂,我以前的老外上司,間中穿著那個工作坊字樣的T shirt上班,滿面自豪,惜識貨者聊聊可數。

另外,咱們的明珠台稍後會播出前兩年美國製作的真人秀《The Shot》,之前有模特的真人秀這一趟來到一班年青的時尚/時裝攝影師,內客不用說也猜得到,這十位參加者每次都要完成一個攝影任務,每一集都要有一個人被「out」,最終得獎者可以接受「Victoria's Secret」的內衣目錄拍攝任務,和十萬美元現金,至於飛黃騰達予否就不得而知。如對好萊塢式的真人秀看到想嘔吐,或對時尚攝影興趣不大,不妨試試看有Martin Parr作評判的《Picture This》英國真人秀,少了俊男美女,大概香港電視台應該沒有興趣引入罷。

Monday, August 3, 2009

穿比基尼的抱枕


動漫節有。靚模的比基尼泳裝抱枕出售,正式確認了她們是性幻想對象的文化地位。把這樣的一個抱枕置在床上,明顯地是為要進行三個程度的親密關係:陪伴、擁抱、性交。如果說沒有買家將抱枕用作性愛囡囡,我可是打死不相信喔!


這裡只論抱枕使用攝影圖像的原因,我想到三個:一是相比於其他的圖像,攝影的製作效率更為迅速,成本也許亦比較廉宜;二是攝影圖像更為準確逼真;三是攝影圖像的因果關係 有。靚模真的穿上了比基尼泳裝擺姿勢,才會有這樣的照片出現。當然,起先她是穿上泳裝臥在攝影室的地上,如今卻變成臥到買家的床上去了。


有沒有人想到其他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