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esday, April 6, 2010
《攝影的精靈》電影放映會之六
-->
Monday, April 5, 2010
香港舊照片有價
為研究幾年前開始瀏覽拍賣網站eBay的香港舊照片和明信片,間中也會購入一些,基本上是揀便宜的,原則是量力而為。並且將這事介紹給研究香港歷史的朋友,結果他比我更投入,購買也遠比我為多,當然也更有水平。有次同他
事實上,因為香港景物攝影早年主要是供應遊客作紀念品的,遊客回家後將之收藏在照片冊或者鞋盒子後,它們就從公共領域歸於私人空間,搞不好可以從地球上消失了大半個世紀,較露臉的也只是輾轉流傳在當地的古玩店裡發賣而已。近年像eBay一類的網上銷售出現之後,這些圖像卻以全球性的姿態重新活化起來,也令不少對早期香港面貌感興趣者更多觀看了許多以前鮮有見過的本地景像。
這個發展本來對於香港一些以售賣舊明信片郵票等的店舖而言,無疑是項打擊:許多以往被認為罕有的圖像,現在都可以很輕易在網上看見出售。過去在店窗中標價三、五百元的明信片,如今說不定就可以在eBay、yahoo、淘寶網處以
可是隨著這一兩年來香港經濟好轉,情況又有了些新的變化。我個人來說,在eBay購買這類物品已經愈來愈少,皆因荷囊羞澀也。只要是較為少見的圖像,近期的拍賣情況都非常驚人;有虛擬的槌仔的話,恐怕也會敲斷了好幾枝。像這幀據說是1903至1911年間的小照片,面積不過是10.7x
只有希望購入了這些照片或明信片的收藏家,會使用它們來做些研究發表些文章書本,就像鄭寶鴻兄或
Sunday, April 4, 2010
香港街景1950s & 1961
想不到香港還有Google Map不能提供影像的地方。上環弓弦巷在摩囉上街的左下方,前段有三兩個好像是廢棄了的小販攤檔,不見路牌,若不是遇到剛剛路過的郵差先生,我也不敢確定新開辦的Tào Evolution藝廊就在此間的13號地下。
是攝影豬通知我的,說這裡有荷蘭人Michael Rogge的戰後香港照片展出。Rogge在1949年來香港在一家荷蘭銀行打工,Youtube上有一條他當時上班路線的片子,頗受注意。跟他的影片相近,Rogge的香港照片也是街景為主,人物特多。那時正是中共立國初期,照片中的人物大概都是些新移民,看他們衣著雖簡樸但臉無怨氣,正是造就了後來的獅子山精神的生活態度吧。
藝廊的主人是美國人Scott Minick,二十年前他與太太Jiao Ping合著有《Chinese Graphic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ames & Hudson, 1990),也許有些人還會記得。他在展覽場刊之中認為Rogge的攝影受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觀念所影響,風格來說比之前的Hedda Morrison來得更有動態,又沒有其後的何藩般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