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1, 2010

I Dreamed I Saw Joe Deal Last Night

I dreamed I saw Joe Deal last night

Alive as you and me

Says I “But Joe I’ve heard that you are dead”

“No that is a rumor” smiled he.


攝影豬昨晨電郵告知,新地誌攝影運動的旗手Joe Deal618因癌症逝世,終年63歲。噩耗傳來,只感一片昏黑。轉復過來後上網搜索,在Google上全無報導。我希望不是因為在名氣方面他及不上Robert Adams, Lewis Baltz, Nicholas Nixon等人,而是有關消息只是謠傳而已。



Sunday, June 20, 2010

攝影笑話之二

一位攝影師參加朋友的派對,期間他介紹了自己的攝影作品。
派對女主人看到他的照片,便稱讚道:「你的照片真漂亮!你的相機一定很好了!」
攝影師沒說什麼。
但當他離開時,他稱讚女主人說:「今晚的食物真好吃!你必定擁有很好的煲和鑊!」

(本文翻譯自網上攝影笑話)
伸延閱讀:http://ballkafk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9.html

Wednesday, June 16, 2010

六一九前攝影活動(三)

六月十九日開幕的《城市漫遊者 社會紀實攝影》展覽的參展者中有八十後的賴朗騫,顯示香港新一代的藝術攝影漸已浮現。數月前有朋友曾經慨嘆香港的藝術攝影可能會有二十年的真空期,於此我可以說是看好的一派:我期望而且相信十年之內香港攝影將會有煥然一新的景象。


其中的一個關鍵是香港藝術學院成立了專攻攝影的學位課程,這是自從90年代理工大學關掉了其攝影設計課程之後,本地重新再有的專上級別的攝影訓練。再加上即將開辦的SCAD以及其它在籌備中的攝影學位及更高級的課程,我們必定會見到許多的攝影新秀出現。


光影作坊當前展示的《棄景》攝影展覽,系列的作者徐婉丹就是香港藝術學院攝影科新一屆的畢業同學。身為該科的一位教師,我親眼目睹她升上三年級後就專注進行這個系列的題材研究和拍攝計劃,其刻苦與力求完美的態度,都是我在1991年回到香港之後所少見的。只要新一代有多幾位像她那般用功的學生,我實在沒有理由會感到悲觀。


坦白說都市重建說不上怎樣新穎的題材,但是徐婉丹的《棄景》系列卻有其自成風格之處。套用符號學的理論,徐婉丹在主題表達和圖像結構上都使用了聯想效應(paradigmatic effects)。通過佔據了畫面大半的空置土地,她令觀者猜想這些地方以前有些什麼的樓房建築,或者重建之後會是怎麼的面貌。照片當然是跟時間掛勾的,只是用這樣經濟的手段來表達過去、現在和未來,確實是精彩得很。


至於畫面經營上,《棄景》系列各幅的構圖近乎重複,加上非戲劇性的光線,資深的觀者不難就聯想到藝術攝影史上的種類學(typology)、新地誌攝影(New Topographics)、杜素多夫學派、以至日本的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起碼的說,這樣刻意的畫面經營功夫也是以往香港攝影人中罕見的。


《棄景》是「光影作坊」主辦的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的首屆得獎者。對於提掖新一代的香港攝影作者,這些獎項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


《棄景》正在九龍石硤尾白田街三十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2 - 10「光影作坊」展出,至本月27日,幸勿錯過。


附圖為《棄景》系列之「佐敦 (文匯街 --- 填海工程之土地)」,作者提供的資料是「攝於20103月,1994年填海工程完成後一直空置著,現在正在興建高鐵。」



Tuesday, June 15, 2010

六一九前攝影活動(二)

這活動也是在明天舉行,我可能要當逃兵了。下面的是新聞稿轉載:


中大手機攝影研究發掘出香港日常生活獨特的一面


香港人是世界上使用手提電話最頻繁的群體之一。在幾乎所有的公眾地 方或大型活動中,我們隨處可見熱衷於用手提電話或數碼相機拍照的人。但那些數以千計的影像究竟何去何從呢?它們記錄了甚麼?它們究竟又何價值?中文大學一 個研究小組一直在默默搜集和細閱這些影像。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影像展現出香港鮮為人知的一面-一個有別於政府塑造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一個真實的香港。研究員觀察過多個網上社交群組的手機相片,又設立了一個名為 Mobipix Facebook 群組讓市民上載相片。在過去一段時間,研究員已 經和參加者進行過訪問和問卷調查、並分析了有關數據,是目前國際上有關題材的少有的詳細研究之一。


研究監督葛海倫教授說:「我們認為這些影像是珍貴的歷史記錄,但我們仍然在摸索如何保存它們。 這些影像展現出無遠弗屆的創意、原 創性和創新-一些原本屬於專業人士的知識和藝術家的專利。現在的科技產品透過如 face recognition smile detection 等軟件技術,有時可以擔當攝影 「培訓者」的角色, 但用家的用法總是走在設計者之前的。因此,我們的研究發現,一些人工智能和機械視覺等技術所建基的對日常生活攝影的理解可能已經過時了。」


為了進一步交流國際上有關流動攝影方面的研究,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葛海倫教授定於2010615在 中文大學舉行一天的研討會,題為「 手提電話攝影與日常生活研究- 超大量的影像生產、影像的意義和日常事件」(詳細地點:聯合書院曾肇添樓UCA312室)。該研討會將匯聚一小組來自不同地方 的( 包括澳洲、法國、香港和韓國)、但專注研究相關課題的教授和研究員,討論有關範疇的最新發展,包括分析手機相片、用家建立內容(user-created content) 和日常生活影像生產的有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直至200910月,全球已經上載到 Flickr Facebook 上的相片分別有四十億和一百五十億之多。時至今日,有關數字可能已經翻了兩三翻。換言之,在 我們寫完一句句子的頃刻之間,已經有許多人把數以千計的影像從手機上載到網上。 在過去幾年, 也有不少研究人員曾就有關的課題發表過一些研究結果,但總括來說,先前的研究都集中關注產品設計,人機互動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或信息的交換與分享,鮮有以影像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作為重點。


由中大進行的研究至今已收集並細察了約一萬張由本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拍得的手機相片,以定量(問卷調查)和定質(民族誌及深度訪談)的方法,透過調查手機攝影這種因科技和緊密通訊而生的新一代 snapshot活動,從繁多的日常影像中發掘出豐富的攝影故事和獨特的地道感性,並探討用家們從生活上累積的美學判斷和經驗。


是次研討會由葛海倫教授擔任召集人,並由中文大學的文化及發展中心支持。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教授的研究助理歐陽檉先生(電話:94881044),或文化及發展研究中心的小姐和馬小姐 (電話:26961352)



Sunday, June 13, 2010

《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



曾幾何時,感光物料還未發達,拍攝肖像動輒需時幾分鐘,所以特別要用支架來固定被攝者的頭部和身體,以免影象模糊。

當然,這支歌仔已很久不用唱了,照片裡的人物也不再是一碌木。現在我們去影貼紙相,還可以五秒換一個姿勢,V字嘟咀S腰,手快有,手慢冇。

不過,最近讀到美國科普作家Mary Roach的《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才發現,原來仍有現代科學家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方式,必須固定被攝者的肢體才能拍攝,懷舊味道甚濃之餘,也非常有趣而引人入「性」。說的便是以「核磁共振造影」和「三度動態超音波造影」技術來紀錄人類造愛的過程。

大部份人只顧造愛的歡愉與生育機能,還有比拼時間的長短和高潮的次數,卻只有少數科學家好奇造愛時人類身體部位的構造和變化,來發現及幫助在性愛上遇到困難的人們。「核磁共振造影」和「三度動態超音波造影」技術便是透過科學方式,拍攝人體的內部結構,例如觀察媽媽子宮內的胎兒活動,或者發現原來陰莖在皮膚表皮之下,「根部」的長度接近「體外垂落部份」的三分之二;所以作者說,以後男人勃起如有六吋長,他可以說他自己有十吋,一點也不吹噓。

讀Mary Roach的文字,富幽默感之餘,也會領會到她對科學的堅持和大膽嘗試的態度,她為了採訪「三度動態超音波造影」技術在性愛方面的研究,與丈夫親身卸甲上陣,以第一身述說這種造影技術的經驗和優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正是她們需要在造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擺動和搖晃,而要配合科學家的拍攝需要,突然固定某種姿勢和停止呼吸數秒鐘,就像攝影術發明之初在照相館拍攝肖像一樣;但最大分別是,肖像固定頭部並無產生任何副作用,但造愛時停止呼吸數秒鐘卻足以令大部份男人軟化下來,這也是過去以「核磁共振造影」拍攝性愛場面的困難。

那究竟影象效果如何?這也是這本書最失敗的地方之一,竟然連一張「三度動態超音波造影」性愛照片也沒得看。我們這些看慣日本AV的男生,大概也想追求新鮮刺激的性愛影象,卻偏偏吊癮非常,令人失望。現在你可以看看這段Mary Roach的演講,題為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你可以看到兩張七個月大胎兒的靜態圖像,題為《胎內胎兒自慰之超音波觀察》,聲稱顯示胎兒「以類似自慰的律動握住陰莖」,動作持續了十五分鐘,但未發現胎兒有高潮現象,信不信由你。

書單無盡壯美

這段網誌會有點沒頭沒腦,網友如得其情知道就算了,無謂點破。本篇是特別為攝影豬寫的,希望他快些返來啦!

早上看報,星期日(613)的《蘋果日報》有篇梁文道的文章「書單的無盡壯美」,當中有一段值得全文引貼:

「我愛看書單,從小就愛。因為每一份書單都能讓我看見自己還能踏入多少個未知的界域,讓我覺得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無聊;而每一份新的書單又都能提醒我,自己以前的視野是何其狹隘窄小。難道我不知道自己不可能窮盡世上所有的必讀書目?難道我不曉得自己不可能看完這些書單上的每一本書?不說別的,光是布倫[Harold Bloom]那份浩瀚似海的經典名錄,我就知道這一輩子注定是要有漏有憾的了。但我不管,不是為了彰顯人類超越局限的意志,以有涯之生逐無窮仙藏。相反地,是因為我們都有局限,所以才會拜倒在無限面前。」

其實全篇都寫得甚好,有興趣的朋友自己找來看哦。

Friday, June 11, 2010

六一九前攝影活動(一)

下星期六(六月十九日)是《城市漫遊者 社會紀實攝影》展覽隆重開幕的日子,有瀏覽這個網誌的朋友大概都已知之。同文Blues是這個展覽的副策展人,有關的消息近日他也在此貼了不少,想大家都已十分期待了吧。


只是在此之前,香港還有一些其他的攝影活動,我想趁有點時間都推廣一下。


首先是將在下星期三端午節公眾假期(616)下午3時至5時,於富德樓9in-media辦公室舉行的《與Abby Robinson對話》,這是攝影組織CLICK!的活動,之前有參加過他們舉辦的《Genius of Photography》放映會的朋友,應該都很熟識這地點的了。


個多月前Abby在電郵裡跟我說:喂,我們相識都有十六年了,真是不可思議哩!想一想,也真是很久了。那時工作室還未結束,我們還在荷里活道的舊址為她擺過一次作品展覽。


最初是她在紐約視藝學校教學的學生Terry做介紹的,當時她才開始在亞洲活動。之後她在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等地做了好些訪學活動,近年當然不免到了內地好幾回,包括在北京的三影堂當駐居藝術家。下星期在香港短暫停留之後,19日就會往上海去了。希望她上飛機之前有時間去看一看《城市漫遊者》吧!


回說下星期我跟她的對談會,我會先讓她給各位介紹一下她的作品,討論之後我也希望能與她談談在亞洲的經驗,以及未來在中國的活動計劃。Abby是個非常健談隨和的人,記得前次她到香港時我和她在一家地踎茶居吃點心,對於地上的各樣髒物和附近光著上身的男人,她完全投入習慣如在家中,繼續地高談闊論不休。


Abby在香港的朋友不少,但因為今次只是過境性質,未必能夠一一會面。各位舊雨新知若不介意的話,也可以在下星期三時前來一聚喔。



Sunday, June 6, 2010

The Road to 2012


The Road to 2012 copyright@ Brian Griffin

今年世界盃各球隊的屍骨還未寒,現在便討論倫敦2012奧運看來言之過早;不過,一個名為The Road to 2012的攝影計劃卻早在去年展開。英國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以官方代表找了六位攝影師輪流拍攝與倫敦奧運相關的人物肖像,頭炮便是英國攝影師Brian Griffin。

熟知Brian Griffin風格的朋友,大概都知他的創作永遠想打破框框,過去他拍攝的肖像充滿無法解釋的神秘性和荒誕感,他曾說過自己受卡夫卡小說和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影響不少.由此可見他的喜好取向。

今趟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要求Brian Griffin拍攝二十張肖像照,大部份都是二至四人的群體照片。他在一篇博客裡提到:

Each portrait took around two hours of concentrated effort because my photographic methods are very precise and - in the case of this project - sculptural. So it might lead to me even puppeteering my subjects at times and asking them to remain in a pose for a length of time.

Sculptural似乎是他今次計劃的核心,他還說明了其中幾張照片,是受著哪幾位畫家的影響。詳情請看博客

觀賞他的照片,經常覺得匪夷所思,在這種半官方的環境下,他仍能盡情發揮他的個人風格,完全不因委派他的機構或公司而影響,這在香港來說,實在罕見;當然,更難得的是,仍然有機構繼續聘請他拍攝這些「古怪」照片,在香港更是絕跡。你試下替曾蔭權影一張肖像,叫他親吻漁船的鐵錨,你猜曾先生身邊的人會否送你入青山?

雖然Brian Griffin已屬殿堂級的攝影師,但他要經常突破自己,難免感到壓力,在一篇關於他的訪談裡,作者寫道:

But despite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Brian Griffin admits to feeling the pressure, not least because it’s no easy task to shoot a series of outdoor group portraits to a tight timetable during the worst winter in three decades. But on a more basic level, the pressure is on himself to deliver something special. “My name’s on the line,” says the photographer, who is famous for going beyond the call.

看來,名利確是有點困身。讀者可以在Brian Griffin的網頁裡看到他其中15張照片,其餘5張是未完成還是未公開,不得而知。下一位排隊接力的攝影師是德國出生的Bettina Von Zwehl,攝影評論人Joerg Colberg讚賞她的conceptual portraiture 並不是眼高手低的觀念作品;她會拍攝剛剛起床的人、或者遭遇落湯雞的人,又或者忍著呼吸的人等等,與我們慣常拍攝「肖像」的方式和理念不同。我們且拭目以待吧。

The Road to 2012,唔知還以為是搞2012雙普選。要走完這普選路,看來仍很漫長。不如就把它變成攝影計劃,邀請下任特首候選人拍攝肖像,看看攝影肖像能否展現什麼端倪?

Saturday, June 5, 2010

2010.6.4 維園



2010.6.4 維園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維園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最好
請不要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Friday, June 4, 2010

六四對照(四)

去年的六四照片,我首選立法會停車場警車車牌號碼的一幅。今年迄今為止,是昨晚有人在網上發表了的在西環中聯辦對面唐樓上出現了「平反六四」的標語的照片。根據《明報》今天的報導:「在西環中聯辦斜對面、德輔道西288號的一幢住宅唐樓的二樓,昨晚有人在窗戶貼上「平反六四」4個大字,在漆黑的晚上尤其突出。……屋主是兩名香港大學的女畢業生,她們把屋子借給一名李姓的大學師弟,在昨晚6時許貼上「平反六四」4個大字,到今日凌晨,未有受到干擾。」


這裡轉載的是《明報》發表的一幅,蔡方山拍攝。



Wednesday, June 2, 2010

六月起錨!起矛!超錯!

六月起錨!起矛!超錯!

抱歉久違,受蔭權刺激,決定六月起錨! 

見面禮當然要起矛,附廣告一則: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網頁現設Photo of the Week 專欄,圖文並茂,定時更新,不會原地踏步。

是為六月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