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一個關鍵是香港藝術學院成立了專攻攝影的學位課程,這是自從90年代理工大學關掉了其攝影設計課程之後,本地重新再有的專上級別的攝影訓練。再加上即將開辦的SCAD以及其它在籌備中的攝影學位及更高級的課程,我們必定會見到許多的攝影新秀出現。
光影作坊當前展示的《棄景》攝影展覽,系列的作者徐婉丹就是香港藝術學院攝影科新一屆的畢業同學。身為該科的一位教師,我親眼目睹她升上三年級後就專注進行這個系列的題材研究和拍攝計劃,其刻苦與力求完美的態度,都是我在1991年回到香港之後所少見的。只要新一代有多幾位像她那般用功的學生,我實在沒有理由會感到悲觀。
坦白說都市重建說不上怎樣新穎的題材,但是徐婉丹的《棄景》系列卻有其自成風格之處。套用符號學的理論,徐婉丹在主題表達和圖像結構上都使用了聯想效應(paradigmatic effects)。通過佔據了畫面大半的空置土地,她令觀者猜想這些地方以前有些什麼的樓房建築,或者重建之後會是怎麼的面貌。照片當然是跟時間掛勾的,只是用這樣經濟的手段來表達過去、現在和未來,確實是精彩得很。
至於畫面經營上,《棄景》系列各幅的構圖近乎重複,加上非戲劇性的光線,資深的觀者不難就聯想到藝術攝影史上的種類學(typology)、新地誌攝影(New Topographics)、杜素多夫學派、以至日本的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起碼的說,這樣刻意的畫面經營功夫也是以往香港攝影人中罕見的。
《棄景》是「光影作坊」主辦的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的首屆得獎者。對於提掖新一代的香港攝影作者,這些獎項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
《棄景》正在九龍石硤尾白田街三十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2 - 10「光影作坊」展出,至本月27日,幸勿錯過。
附圖為《棄景》系列之「佐敦 (文匯街 --- 填海工程之土地)」,作者提供的資料是「攝於2010年3月,1994年填海工程完成後一直空置著,現在正在興建高鐵。」
之前看「棄景」時並未能感受到作品當中如此豐富的內容,閱讀過你的解說後,再回想起那些作品,又好像領略了些東西,尤其是聯想效應(paradigmatic effects)。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