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英國王室
-
"Netflix關於英國王室的電視劇The Crown進入第四季,第7集名為The Hereditary Principle
。講述王室有幾位親戚,因為嚴重智障,被送到精神病院多年,不但沒有對外披露,連王室族譜裏也在1961年記錄這幾位人士為已殁。"
見2月15日的《明報》。
Thursday, October 7, 2010
Brighton Photo Biennial 小記之一
“Because I go to a lot of festivals, but I get very tired with seeing stuff that I've seen before. I want this to be –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 a process of discovery. To present new things, new bodies of work, and see if people like them. And we obviously hope they do.” Martin Parr, roundtable in Photoworks
看來攝影界普遍對英國今屆的Brighton Photo Biennial 有所期待,這不能不拜策展人Martin Parr過去獨特的攝影眼光和視野所賜。不過,如果以為Parr叔會為這個主題 “New Documents”和「紀實攝影」帶來什麼新鮮和獨持的想法,那相信大家倒會失望而回。事實上,正如Parr叔自己說明,Brighton Photo Biennial並不是一個探討紀實攝影的學術大會,也不是一個主題先行的攝影雙年展,它只是Parr叔過去幾年在世界發現的新視覺和新攝影師的總匯;簡單來說,這是Martin Parr’s Collection,that is!但倒也很符合他一貫喜歡收藏和展示(即係集郵啦!)古怪物品的興趣。
雖然Brighton是英國著名的渡假勝地,但開幕當天Brighton一點也不Bright,卻有點「騰」(雨水陰冷得有點震騰騰)。小鎮氣氛異常冷清,原以為會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和旗幟,卻原來不是人所共知的盛事,至少我住那間旅館的負責人便聞所未聞,但距離seminar場館其實只有一分鐘路程而已。
基於搬屋問題,小弟只能參與第一天的opening seminar,連展覽也未看過,所以無法對整個雙年展產生感覺或想法;但從研討會裡Parr叔和各位攝影師的演說和討論裡,大概可了解這個雙年展背後的奇思妙想,其實在不同層面也頗有啟發和爭議。
研討會裡Parr叔開宗明義說嘗試把「紀實攝影」(documentary)的版圖拉闊,並引用了阿根廷新銳攝影師Alejandro Chaskieberg在晚上滿月時擺拍的《High Tide》,以及一位墨西哥可愛的士司機Oscar Fernando Gomez的「車窗外風景typology」,來總結當代紀實攝影的其中兩種新面向:姑且簡略為Conceptual Documentary 和 Vernacular and found Photography。前者的名字和定義本身已是備受爭議的題目,但確是近年紀實攝影裡的一股潮流,大概是Documentary-based + self-conscious concept的混合體?相信去年荷賽得獎的中國掌上壓攝影師區志航是代表人物吧;後者則是策展人或編輯慣常的技倆,把本身所謂非傳統紀實攝影師的「凡人寫實作品」,發掘並提煉成有趣或有意思或新鮮的作品集;攝影師的拍攝原意並非有意識的紀實或報道或創作,而只是為了謀生、興趣或生活日記等等,策展人和編輯背後的意識形態和興趣則主導了照片的題材和表現力,就如這位墨西哥的士司機的照片一樣。
研討會裡幾乎沒有參與者質疑Martin Parr的概念,但在攝影半年刊Photoworks的roundtable裡,Parr叔卻好像飽受圍攻,先是被要求澄清1) 什麼是New Documents,是跟1967年MOMA那次展覽有關嗎?然後再被硬插,2) 指雙年展裡其中一些作品如橘多淇(Ju Duoqi)的「疏菜博物館」,根本不是documentary-based!3) 更指責vernacular photography裡把那些攝影作品本來背後的生活故事淡化了,轉移到純視覺的藝術市場上,失去了科學考察和紀實的功能。
Martin Parr的回應是:
1)When I was putting this together, I didn’t have a theme. I just wanted to show the best work I had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for me, the title is neutral.
2)I just loved the pictures and couldn’t resist putting them in. But, in terms of these broader concerns, if they are any, I accept she is different.
3)I accept that, but just want to be sure that you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rogramme. The original motives as for why they were taken is entirely different.
說到底,還是一副「我喜歡」的模樣。雖然界線好像模糊一片,卻還是欣賞他的眼光和嘗新的精神,始終他能理直氣壯說出自己的原因,正如他說,這是一趟發現的旅程。下回繼續。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謝謝精彩報告,期待下集來臨!
ReplyDelete觀乎網上報告,其實整個BPB已經變成MPB(Martin Parr's Biennial),大家關心的是Parr叔怎樣炒好這味菜,下什麼味精,甚至變成「份子料理」,看起來像牛肉吃下去變蘋果。那味菜的材料–那班攝影師作品的內容賞析,都是輕輕帶過就算。當然那些委約拍攝Brighton的大牌如川內倫子(好想知道是否其實換了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弄出同一個口味來?)或Alec Soth(竟然唔發工作簽證比佢要個女做替鎗?)等都有深度介紹。
還有是他們聲稱這是第一個frameless的攝影節,即直接把照片釘在牆上,那麼……平遙呢?^^
hi fotopiggie,
ReplyDelete說得很對,大概這也是主辦單位的目的,以MARTIN PARR和幾位有名攝影師的名氣,來提高參與人數和地方的知名度,有點旅遊大使的味道呢。
哈哈,至於FRAMELESS,平遙也有FRAMED的照片吧,但BPB則是全部FRAMELESS;除了那些堂皇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問題,PARR叔也說,是因為沒錢呀!
勁! 直擊報道喎. 看來BPB變成MPB對主辦單位來說還是得多於失. 展場有幾窮法, 想知道多點呢. 遲D香港攝影節, 或者可以避免俾人狂插呵.
ReplyDeletehi Edwin,
ReplyDelete也不算報道啦,只是一些炒雜錦.實情我也不知他們有幾多budget,不過他們有好幾個funding的來源,相信最多的是來自Arts Council England.
根據BJP的數字,2010-11頭十位ACE最多funding給攝影機構的名單中,都沒有BPB的份兒.第一位是Photographers' Gallery, 有852,693英磅; 如果以攝影節來計,入圍十大的就只有Hereford Photography Festival,他們fund到57,618英磅.
當然,這裡還未計其他sponsor和funding. 不過英國經濟差, 政府不斷削減開支, 有建議要減Arts Council England的開支約25-30%, 唔怪得知martin parr話frameless係一個大趨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