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百多年前墨子編寫的《墨經》己發表針孔對倒影像理論;及後在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更以附有針孔的暗箱(camera obscura)作輔助描繪之用。攝影術於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體現應用科學在「拍攝」及「成像」兩方面貢獻,為此項以針孔理論作依歸的大眾創作媒介奠下根基。
八十年代是香當代攝影的萌芽期:第一批從英、美、加學成回流的攝影師直接或間接參與教育工作,啟蒙本地藝術攝影發展。根據《娜移》(Dislocation)期刊馮漢紀報導(九四年二月號),「藝影會」早於八一、八二年舉辦針孔攝影展。
八七年吳漢霖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策展的「暈影:針孔照像」(Vignetted Images: An Exhibition of Pinhole Photographs)蒐集四十多幅本地大專生黑白及彩色針孔作品,強烈的實驗風格蔚為奇觀,開闢了創作人和觀賞視野。
隨著多媒體在九十年代的沖擊,以低技術出發的針孔攝影沒有被廣泛流傳;岑嘉豪(Bobby Shum)彩色的寶麗萊針孔照(簡稱“Bob-Pin Series”「波針系列」)及梁志和的針孔攝影機裝置「Vis(i)ta」都是少有的堅持。
千禧過後,最為人津道是張震揚揉合了光學原理及中式佳餚的「燒鴨針孔相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