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新聞圖片大賽」(World Press Photo contest,內地攝影界稱為「荷賽」)的評選結果實在有趣,將「荷賽」看得甚重的內地攝影界顯得甚為雀躍,因為今年共有7位中國攝影師獲獎,算是大豐收,其中包括奪得肖像類組圖季軍,由內地攝影師李潔軍拍攝的《複製戰爭》系列,用玩偶擺布造成固有戰爭圖片的翻版,惹來不少是否作為新聞圖片的爭議(其實英文裡press的含意已可討論半天了),網上已有很多討論,我不贅了。這一趟其實不是談論「荷賽」的評審方向。已—而是想談論一下摘下大獎的資深報道攝影師Anthony Suau拍攝的有關美國經濟危機的作品。
老實說連我初初看到這幀照片時,都少不免丈八金剛起來,但是愈看愈過癮。這張照片(見附圖)可以是警員搜捕劫匪或是伊拉克美軍的行動,其實裡頭是一位俄亥俄州的警察,緊張兮兮地搜查著一個一個已斷供款的房子,警員要確保這些房子一就是戶主正在遷出,如無居民的話就確保沒有不法之徒利用寄居等等,來得頗有黑色幽默味道。Suau這張照片也是一個系列圖組的一張,那系列的圖片也是在「日常生活」組圖類別拿了第二,這個圖組視覺上並不是悅目和富視覺衝擊性,卻能拿捏到時事脈搏,大有為世界把脈的意思。
當看到報紙記載近日美國這個秧秧大國,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大批無殼一族湧到公園紮營居住,成了一個「Tent City」,大家已心照不宣,暗地裡認定這是一個新的大肅條的來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肅條,諷刺地也是紀實攝影豐碩的年代,FSA(農業保障局)的攝影計劃、推遲一點的生活雜誌(《Life》)或紐約工人電影和攝影聯盟Film and Photo League,及一大堆我們耳熟能詳的紀實攝影鼻祖:Dorothea Lange, Walker Evans......但今時今日的經濟體系錯綜複雜,經濟衰退的誘因和解決方法已不像當年般單純,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相比起現在各式的拯救經濟方案也不可同日而喻,報導紀實攝影也不能像當年單純面向貧苦的一眾,或許我們習慣用單元的思維去闡釋事件,媒體的編採方向更是首當其衝,前些時香港失業率飆升至五個巴仙,某外個通訊社嘗試發布了一張籠屋居民的照片去蓋括之,給讀者錯覺是失業率反映在變壞中的生活環境,大家明白當年魚翅漱口的年代,住籠屋的數目比現在更甚。
多元的觀點在哪裡呢?美國新晉攝影家Brian Ulrich在自己的網頁裡大聲疾呼,稱美國當今年青藝術攝影師過份個人主義,過份的「私生活」,而對現在的外在環境不聞不問,他感到驚訝的是對於當今社會經濟形勢的影像是何其的缺乏,他拿前幾年颶風卡特里娜的災難作例子,固然有大量出色的新聞圖片出現,但亦有如Robert Polidori等本身不是紀實形式的攝影師拍攝一些個人對事件迴響,Ulrich本人的攝影計劃《Dark Stores, Ghostboxes and Dead Malls》就是拍一些美國經濟衰退潮中的空商場空店子,注意的是他並不是在趕時髦,上年春天他就已經開始進行這個攝影計劃。Ulrich的觀點可能有點偏頗,但亦是一個好好的提點,當我們日後回望這段艱難的日子,會有一些什麼代表性圖像?
Brian Ulrich的網頁
不為人知的英國王室
-
"Netflix關於英國王室的電視劇The Crown進入第四季,第7集名為The Hereditary Principle
。講述王室有幾位親戚,因為嚴重智障,被送到精神病院多年,不但沒有對外披露,連王室族譜裏也在1961年記錄這幾位人士為已殁。"
見2月15日的《明報》。
應該是那些一直都很壞的生活環境,由於整體經濟轉差,更難獲得改善,問過的都謂現在連零星散工的機會都沒有。拍籠屋、也拍露宿者之家,限於拍攝水平及專重被訪者要求,籠屋效果較好,僅此而已,沒有打算以一張相概括/簡化整個主題。同意缺乏多元表達經濟的影像,兩年前想過一輯表達當時極其熾熱的金融盛況,得過「想」字,慚愧。
ReplyDeleteBobby兄,it's nothing personal!^^
ReplyDelete我當然明日你的苦處,這也不關乎水平問題(我反而覺得拍得不俗),其實是很多西方讀者思維模式比港人更單純,以致有此情況出現,也因為這樣才會令這些圖像和比賽結果的出現變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