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匯」成立的時候,我曾經想過組織幾位攝影朋友,將重點之一的樂富商場各家店戶的外貌先拍攝下來;然後定期查察,每有改變就拍攝一次,看看幾年間的變化過程會是怎麼樣的。後來因為牽涉「私人物業」,計劃結果胎死腹中。
想不到的是,「領匯」根本懶得等待小商戶捱不住高昂的租金而陸續關閉撤出,而是以裝修改建為理由一次過清場。那個黃昏猛然我看見冷清清的商場和連串無言告別的捲閘,只感到悲憤莫名。九零年代以來香港的急劇轉變令懷舊攝影十分流行,影響所及紀實攝影也在緬懷昔日的美好時光;但是正如馬國明上星期四的文章「不要告別牛下掘頭巷:告別懷舊」(《明報》,
對政府的怒火早在第一次人大釋法時完全熄滅了。這遊戲根本是絕對的極權與沒有規則可言。哀莫大于心死,嗚呼哀哉!
ReplyDelete「私人物業」……我現在在自己「家」拍照也會被人留難,「家」不再「家」…
ReplyDelete其實馬國明那篇文章真的值得細讀……
「拍照留下的美好回憶往往是懷舊熱潮的對象,是商品生產的一環,不是蝴蝶或蜜蜂採集得來的花蜜。」……
補充一句:我住公屋。
ReplyDeleteEdwin, do you have Ma's essay?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