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8, 2009

「with film」

紐約時報《LENS》剛刊出一個新聞圖輯,是紐約時報攝影記者Fred Conrad在1991年拍攝阿富汗政府跟富爾德族的戰鬥中,那裡難民營中的富爾德人生活情況,不忘在標題上加以「with film」字樣,內文是Conrad分享一下他當時在前線缺乏乾淨水源時,怎樣去克服沖洗膠卷的問題,例如他要用沖廁用的水為膠卷過水。差不多廿年後的今日已很難想象得到為報紙工作的攝影記者,還會在戰場環境用膠卷拍攝。

有了「with film」標籤,頓然有種「矜貴」的感覺。最近柯達停產「柯達康」Kodachrome膠卷,一大堆「悼文」為其哀悼,銀鹽末日的感覺彌漫著網絡上,銀鹽媒介江湖河日下,我真的開始為自己感覺到現在我還用膠卷給人「老餅」的感覺,有點像跟著阿飛這些沒有腳的小鳥,擔心柯達這老號有天變成三大車廠的下場。當然現在還在使用復古的銀鹽技藝還大有人在,例如達蓋爾版或wet collodion等,但其實這些技藝只需要攝影師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就可以駕馭了(當然還有是無比的毅力。),門檻比較低一點。還有一些復元計劃如拍立得Polaroid,有人甚至著手去研究DIY膠卷,但相對擁著大量專利技術,或需要高技術高成本製成的材料,如顏料移印照片Dye Transfer Print,是很難單打獨鬥去home brew的,當這些東西停產的時候就是等於:沒有了。

登月四十周年方興未艾,其實「太陽神」太空船登月前太空總署對月球進行了大量的照片勘探工程,去選定降落地點,方法就是用無人探測船到月球軌道近距離拍攝月球表面地形,是之為「Lunar Orbiter Program」,其實還要加上附註:「with film」!那個年代CCD數字攝影機還未面世,要探測器拍攝膠卷後帶回地球成本及風險甚高,所以想出在探測器裡把已曝光的膠卷即沖即有即掃描即傳送!拍攝的膠卷用類似拍立得peel off照片的技術去顯影影像,然後再用陰極射線管掃描轉成模擬訊號,用無線電傳回地球,其實那個探測器就是一個遙控到月球的照相機帶著它的一小時沖印機。五次任務把99%的月球表面照片傳回地球,六十年代技術的諸多限制還能做得到這種意想不到的事情,證明想像力比科技更重要,至於設計和製作這台聰明相機的任務,就是伊士曼柯達。


Sunday, July 26, 2009

墨子發現暗室現象?


自從波夫波加入後,我們今個月的帖子真是熱鬧起來。然而零回應的情況也更為嚴重:最近的六、七個帖子都吃了鴨蛋。看來我這一帖也是難逃刧數了。


近代中國攝影史作者提出,世界上最早發現暗室原理的不是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而是咱們中國的墨子。這個說法如今已被廣泛採用,例如Naomi Rosenblum的《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的新版,都把阿里士多德甩了。


墨子發現暗室原理之說,我也不知道最早是誰的主張,但自己所有的有關書本中,伍素心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攝影史話》就已經說:「針孔成像的原理是首先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在《墨經》第120條上」。近年的書,像吳鋼的《攝影史話》(2006),更說:「這一點,已經毫無爭議地得到了世界攝影史學界的權威人士的一致認同。」


對於這個說法,我起碼有兩點保留。第一、墨子生卒時期至今未有定論:雖然較為流行的意見都是比阿里士多德為早 剛去世的任繼愈認為約公元前480-420年,即比阿里士多德前近一百年。第二、《墨經》第120條有「經」及「經說」兩部分,前者為簡述,後者為闡釋。就像孔子,墨子本人並無著作,《墨子》一書是後人整理他及其門人的學說彙集而成的。胡適認為「經」及「經說」都是墨子所述,也有意見認為「經」是墨子所撰、「經說」是其門人的解說。但梁啟超、郭沫若、任繼愈等都認為完全是墨子後學所成。因此,墨子首先發現暗室原理的說法,並不是無懈可擊的「事實」。


附圖是山東滕州市設立的墨子像。司馬遷《史記》說墨子是宋國人,其地在今山東省內,但此說也有人質疑。甚至於墨子是否姓墨名翟,都有各種爭論。

Wednesday, July 22, 2009

暗室看日蝕

如果還不知道,攝影的光學原理「暗室現象」(camera obscura effect)在中世紀時代的西方社會的常用途,就是觀看日蝕。在此之前,阿里士多德和阿拉伯科學家哈金(Alhazen)都注意到在暗室裡日蝕時太陽的影像呈彎月的模樣。


附圖見於1545年出版的書,是當前知道最早的暗室現象圖繪,細看之下不難知道就是日蝕的圖像。


中國古書《尚書、胤徵》記錄了公元前21世紀的「仲康日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有關日蝕的文字紀錄。中國人也是最早發現「暗室現象」的民族之一,只是從現時可見有關這現象的文字紀錄而言,未見到有任何跟日蝕的連繫。



Monday, July 20, 2009

說相


網絡世界真無奇不有,樓下的波夫波兄提供一個非常過癮的「水平警察」,謂「而家唔帶相機去旅行簡直匪夷所思」,真的珍珠都無咁真。令我想起一個叫《UNphotographable》的博客,話說版主Michael David Murphy前幾年到埃塞俄比亞兩個星期,被提點不要帶相機拍攝,因為那裡的回教徒社區對攝影帶有敵視,更不消說拍攝他們的女性,但他後來在路上碰到不少明媚風光,就覺得懊悔不已,所以就有做這個博客的念頭,把自己拍攝不到的東西用文字一五一十的寫下來。

Murphy是個街頭攝影師,明白自己每分每刻都總會有錯過拍攝機會的情況出現,與其說是把他心目中的場景描繪出來,不如說是個電影劇本,有些仔細得連五個W一個H俱備,這個看來無聊的博,其實是幾動人的,原來這樣子「說相」是頗有詩的味道,讀著讀著,那種味道竟然有點像「垮掉派」作家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為法蘭克Robert Frank在《美國人》攝影集寫的經典序言。當大家忙著要用攝影為自己的記憶物質化時,這博正正提醒我們記憶可堪玩味珍貴之處。

遺容宛在

另一幀我未能成功競投的香港舊照片,年代約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年。有關昌昇影樓的資料也很是有限,只有1909年時曾在報紙刊登招頂的廣告,地址是下環皇后大馬路東35號。


從畫面上的花環來看是遺照了,照片裡的大概是在香港逝世的航海員。類似的設計在香港我以前還沒有見過,互聯網和全球化為研究早期攝影歷史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最終賣價79美元不算太高,奈何我不是富有而專業的收藏者而已。



Sunday, July 19, 2009

我不是恐怖份子


Chris Steele-Perkins of Magnum copyright@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如果未來「水平警察」玩笑成真,「水平」成為攝影世界的唯一真理,結果四處貼滿「Horizon Big Brother」的尊貴大頭照片,再派成千上萬的「水平警察」監察攝影師的一舉一動,大概George Orwell想也沒想過這種白色恐怖,竟會發生在攝影師身上吧。

不過,最近恐怖襲擊的陰霾確實影響了不少攝影師的拍攝自由。英國近年發生多宗警察濫用反恐法限制攝影記者和攝影師在公眾地方拍照的事件,彷彿個個攝影師都是恐怖份子,要影低哂D城市佈局來交俾塔利班。倫敦甚至發生過一位奧地利遊客和他的兒子被警察制止拍照和刪除照片,只因他們拍了一張巴士站的照片!可憐他們的到此一遊照片通通被刪掉,難怪他們說不想再回倫敦這鬼地方。

這種情況當然引起業界的強烈反彈,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不斷撰文發炮批評,7月15日甚至發起了“Not A Crime”的自拍抗議行動,號召各地攝影師不分專業或業餘,只要不滿政府當局的濫權行動,便可以自拍一張手執“Not A Crime”(拍照不是罪)或“I am not a Terrorist”(我不是恐怖份子)的照片上傳到Flickr,來喚起社會及政府的高度關注。

發起組織更找了Magnum的兩位攝影師Stuart Franklin 及 Chris Steele-Perkins作頭炮加強號召力。你現在可以在Flickr裡看到他們的照片:http://www.flickr.com/groups/iamnotaterrorist/。除了是照片抗議的本質外,不同自拍照鋪陳起來也甚具當代概念攝影的風格,大概行動結束後主辦單位要舉行一次終極抗議的攝影展,再次把網絡、公民力量、影象和社會議題等元素結合,將運動推向高峰。

不知行動會否接受外地攝影師的吶喊助威,但所謂唇亡齒寒,雖然香港似乎還未有因反恐條例妨礙新聞攝影的案例,但難保未來內地的恐怖襲擊和衝突增加,香港當局會同步加強嚴控在公眾地方拍攝的自由,還是要密切關注有關發展。更多詳請:http://www.not-a-crime.com/

「水平警察」(Horizont Polizei)


copyright@Morten Hoff
http://www.flickr.com/photos/mortenhoff/sets/72157621353459514/

科技數碼化後讓攝影加速普及化,你影我影他影人人影,而家唔帶相機去旅行簡直匪夷所思,大概會被認做妹尾河童的鄉下朋友。或者,正是這種「蟻多摟死象」的旅遊攝影現狀帶來不少影象垃圾和麻煩,才有「睇唔過眼」的人把不滿轉化成這個甚具幽默感的「水平警察」(Horizont Polizei)。

「水平警察」是挪威人Morten Hoff的小品創作,他在Flickr開了一個小相簿,聲稱自己是「水平秘密警察」,專門監察Flickr裡的照片是否與水平線平行;更揚言會突然殺遊客一個措手不及,以水平尺測量他們的照片是否達致「水平」。他還設計了一個「LEANING HORIZON AWARD」,獎勵合符「水平」的網友照片。雖然相信他的宣言大都只是空有其談,但這種正經兮兮的誇張舉動,確實讓人忍唆不禁。

Morten Hoff寫道: “With free tools like Picasa available, there is no excuse for posting a picture with a leaning horizon these days. That is just lazy. “ 莫非數碼攝影真的會養懶人?話說回來,「水平」在這世代又真的這麼重要嗎?一班lomo友大概又有話說了。

Friday, July 17, 2009

登月四十載


我中學時是天象迷(我差點想過要自己製作一台牛頓式望遠鏡!),七月十六日是太空人登月任務四十週年我自然不會忘記(十六日是發射日期,登月為二十日),甚至連美國人已好像不太熱衷去紀念這個集當年最高科技財力,牽涉全國精英,在太空競賽從後趕上勝了蘇聯的一仗,科技的進步現在是唾手可得,大家大概已忘了太空科技的劃時代,當年民間還是在聽原子粒收音機看黑白電視。「太陽神」任務留下大量異常高質量的硬照紀錄,我甚至有點感激當年太空總署挑選了那個H品牌的照相機作為登月任務之用。太空總署非常著緊影像紀錄,太空人在任務前幾年已接受大量的攝影訓練,甚至叫他們在休假時把照相機帶走使用,好讓他們熟習操作。不少「太陽神」任務拍下的照片都甚具標致性,尤以從外太空回望地球的景象,如「太陽神8號」繞月任務拍下的「地出」(Earthrise)和「太陽神17號」拍的「藍色彈珠」(Blue Marble)都成人類文明的重要影像,甚至因為這些美麗的景色感召了不少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四十週年當然回顧了不少當年拍下的照片,沒有踏足月球,一直在留守在環繞月球軌道的指揮倉的太空人哥連斯Michael Collins,在等候已完成月球漫步的杭思朗Neil Armstrong和艾德林Edwin Adrian的登月倉(匿稱「老鷹」)回航跟指揮倉接合途中,拍下以上的照片,並有這一番感言:

「他們逐漸地變得愈來愈近,穩定得猶如在路軌行走。我想:『這個景像多美麗呢!』我覺得必須要把它記錄下來。 當我去拿我的哈蘇相機,地球突然在地平線出現,正正地在『老鷹』之後。這個畫面實在不能再好,但這樣的構圖不是我刻意做成的,只是一個愉快的巧合。 我懷疑很多好攝影作品就像這樣,是一些攝影師不能控制的意外發生的偶然事件。 但無論如何,當我按快門時,我平生第一次意識到,在同一個框架中,同時出現了三十億人類,二位探險家和一個月亮。至於那個攝影師,自然地靜靜的潛伏在畫面之外。」

Wednesday, July 15, 2009

看那樹長得多麼高大(二)

我孤芳自賞,將昨天寫的網誌硬塞給一位研究香港歷史的朋友看。結果換來一幅1960年代的MCS彩色照,賺了一筆。看官,那棵南洋杉果然快高長大,跟今天已經不遑多讓了!至於現時樹的傾斜,也許真的顯示進入了耆英期喔。


有趣的是,校園斜坡上的矮樹叢也是像今日般的疏鬆,搞不好是同一位園丁所為耶!昨天我發的50年代照,伊們都理了草菰頭的髮型,態度嚴肅得多了。

Tuesday, July 14, 2009

看那樹長得多麼高大




《明報》今天(14)有段報導,九龍塘瑪利諾修院學校校園內一棵逾20高的南洋杉,由於有汁液流出加上樹身傾斜,校方有意把它砍掉。香港樹王詹志勇等聞訊後為樹檢查,卻認為健康良好只要扶持一下就行。


這段新聞當然配有插圖,跟我的檔案裡一幅約1950年代的該校照片比較,那樹的確長高了不少!


少年時聽過有首Bobby Goldsboro唱的情歌喚《蜜糖兒》的,男人憶起亡妻的生前種種,十分感人。頭兩句就是:


See the tree how big it’s grown, but friends, it hasn’t been too long it wasn’t big

I laughed at her and she got mad, the first day that she planted it was just a twig


對於MCS的女孩,我有印象的有李嘉欣、鍾曉陽等。

Monday, July 13, 2009

佩琳開跑了

美國去年總統大選落敗的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莎拉˙佩琳(Sarah Palin)最近辭去原有的阿拉斯加州長職位,於是引起公眾猜測,她是否計劃要競選下屆美國總統了。


觀乎佩琳在8月號的《跑家世界》(Runner’s World)接受的訪問,特別是這一輯照片,我覺得她有意參選的傳聞不算是空穴來風,皆因照片的訊息清楚不過了:她已經準備開跑了(I am ready to run)



Tuesday, July 7, 2009

狼,真的來了。

I have been in conflict with my family since I was 16. Even if I don’t have a scholarship nor parental assistance, I have always fended for myself. Armin, 23, Master of Sociology.

最近法國老牌雜誌Paris Match舉行的一個學界的新聞攝影比賽Grand Prix du Photoreportage Etudiant,獎金高達五千歐羅,得獎者為一對在Eco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 of Strasbourg念藝術系的學生Guillaume Chauvin和Remi Huber,他們所拍攝的是當今一班生活困難的窮苦大學生,及他們的生存之道,例如靠賣淫得來的錢去交房租。

在頒獎典禮中,他們甫領獎就叫大家吃一驚:他們宣布他們拍的照片是捏造出來的,裡頭扮演窮學生的不少都是他們的同學。這兩位「得獎者」在訪問裡稱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上年得獎者的作品,綜合得來的看法是「作品展現的都是狹隘的世界觀,很多作品都活像旅遊圖片多過新聞圖片。或是找些大眼睛流著淚的的孩子來描述一些發生在外國的不幸。」

他們參加比賽就是想玩弄一下一些固守的報導攝影符號,和証明大家真實的東西是可以擺布出來的。他們也直言沒想過能得獎,只是想用來諷刺一下,更諷刺的是這個比賽,原來是沒有規則說明是不許使用「偽冒報導攝影」作品,但這兩個學生還是受到譴責,那五千歐羅獎金當然給充公,下年獎金就因此加碼到一萬歐羅。

Guillaume Chauvin和Remi Huber強調他們拍的是事實,他們做過資料搜集,只是用擺拍表達出來,甚至他們的老師也有從旁協助,把真實感進一步加強。他們也表示想把這些學生的處境讓大家關注。

儘管狡辯也好,含糊其詞也好,報導攝影的生態恐怕少不免會被搞亂,好些有志於報導攝影的學生一定會因此感到迷惘。不久前才在自己的博才寫過荷賽秘書長兼名報導攝影團體VII成員的Stephen Mayes對荷賽的一些回響,很多人的作品都是有報導攝影的形,而沒有報導攝影的實。我不敢說這兩個學生搞的是一場惡作劇,但他們好像聽了Mayes說話,進行了一次逆向工程把它實踐出來。這類作假好像我們一直都喊狼來了,但一直不見其事,或是一些如比較低層次的數字篡改,但這次這頭狼,是「堅」的。

(附圖為Guillaume Chauvin和Remi Huber拍攝的其中一張圖片,欲看整個系列可到這裡。抱歉不懂法文,只能倚賴網上翻譯,如有錯誤請告之,有識之士可以參看這報導。)

Monday, July 6, 2009

三連發

上週六在藝術中心巧遇波夫波,得他贈送新出版的攝影雜誌《與事實不符》創刊號。這是一本免費贈閱的刊物,取閱地點可見於波夫波自己的網誌。第一期的作者多是從事新聞攝影的朋友,發表的是工作旁外個人感受觀察為主的影像和文字。


我的一本最後兩頁是相連的,需用小刀割開才能閱讀。哈,不知道是否故意的。


之前報導過的網上刊物《掇核》也在七月一日發了第二期。本期的專題是自拍,訪問的三位人物,都是以自己為照片中人的。今期提供的兩個小玩意都跟流動電話有關,其中用寶貼(Blue Tack)黏固手提電話來自拍,雖然行得通但更大可能是用上口香糖吧。


另一組織「Click」近期辦著一系列的對談會,詳情可以登上他們仍在建設中的網頁看看。那裡還有我以往發表的一些舊文章(陸續增加中),新的則有李世莊對剛結束的《阻抗的表演》展覽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