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草木皆兵

The Colbert ReportMon - Thurs 11:30pm / 10:30c
Nailed 'Em - Amtrak Photographer
www.colbertnation.com
Colbert Report Full EpisodesPolitical HumorMichael Moore


中共國慶前夕,草木皆兵,超市不能賣菜刀。受過恐襲的英美兩國也如是,把攝影發燒友當成販夫走卒,才會有「I am not a terrorist」的運動。老美的鐵路公司Amtrak有個一年一度的攝影比賽,獎金有一千美元,鐵路公司的比賽主題當然是火車喇,攝影師Duane Kerzic就窺準了紐約的火車大站Penn Station裡月台停泊著的火車,打算拍攝一些耀目的照片來參賽,怎料駐Amtrak的警察要求他刪除數字相機內剛拍攝過的照片,Kerzic拒絕,就這樣警察就把他拘捕,並控以擅闖罪,事後雖然和氣收場,Amtrak付了五位數字的賠償作和解,但足以成為一場鬧劇,美國著名搞笑政治秀「The Colbert Report」也拿來開玩笑,我懷疑下年AmTrak還會辦這個會引人犯罪的比賽。

令我想起香港有一群熱情的巴士迷,常見他們在交通要道或巴士總站拍攝心儀的巴士,比起來他們是多幸福呢。

中大學人群像展覽

中文大學昨日起在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舉行《中大學人群像展覽》,開放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6時。


根據今日(30)《明報》的報道,是次展出照片35幀,是著名本地攝影師謝至德用了約四個月時間拍攝的作品。


為配合展覽中大還出版了一本同名的小冊子。我至十月底還是閉關時期,也許不能前往觀賞。若有人能找一本給我就好了,萬分感謝哩。


附圖為中大學者數學系教授魏軍城的照片,謝至德攝。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百五蚊闖太空

在太空拍攝地球的圖像,如經典的「Blue Marble」,大概都是太空人的專利,平民百姓就算有錢還要等Virgin Galactic啟航,兩位麻省理工學生Justin Lee及Oliver Yeh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用大家一頓飯隨時花掉了的價錢:一百五十美元(約港幣一千二百元),製作了一個在近空間(near space)回拍地球的儀器,佰伍蚊可以幹什麼?一個20元的氣球,注滿了30元派對用的氦氣,一個二手的帶有衛星定位系統的M記手機,一個ebay買的C記數字小相機,一個發泡膠箱,四粒AA鋰電池,就是這麼簡單。操作過程亦無甚複雜,氣球施放後,手機每隔一段時間發放文字信息,報告氣球的位置,而相機作了一些改動令它每隔五秒鐘自動拍攝一幀照片,氦氣球到達17.6英里(約93,000呎)高空受氣壓爆破後,打開降落傘將受發泡膠保護的儀器降落到地面,而他們憑著手機提供的位置,在起飛處廿五英里外的地方收回相機,相機絲毫無損。93,000呎位於同溫層,嚴格來說不算太空,但已比民航機飛行高度高得多。雖然不是什麼偉大成就,但提醒我們發現世界的冒險精神,藝術創作也不就是如此?(這兩位同學也製作了一個網頁,說要把科學和美術結合起來云云。)

兩位同學把拍得來近7 GB的照片製成短片如下: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母子情深香港版?


在拍賣網站ebay遇見一幅有點奇特的舊照片,年代不詳,但大概都有幾十年的壽命了。應該是商業攝製的吧,保存狀態不算太差。正如大家所見,畫面只是無背景伶仃一件母子狀的塑像,底下卻毫不含糊地印著「香港」的英文字樣。這是很無厘頭的圖文配答,需要卡維諾式的想像力才能解釋這是什麼的一回事。


物主開價卻不便宜,底價美金1999。郵遞也用最安全保險的一種,可以查核傳遞狀況,費用也要美金19元。對古靈精怪的東西我向來有些感情,只是再三顧盼之後,還是放棄了。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跟照片講數

再以攝記林振東君在今天(21)《明報》刊登的照片跟大家吹點水。照片是香港社工界昨天在港島進行的「煮河蟹大遊行」的場景,圖像說不上特別,吸引我的是近年傳媒及社會運動主辦者每每以紀錄照片顯示參與活動者的陣容和人數。


以上述遊行為例,我看的幾份報章都說參加者有上千人,但是根據《信報》的報道,警方表示起步時有三百人參與。從照片看來,真理在那一方似乎十分清楚。


香港警察形象最好應該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中如成龍、李修賢等人拍製的警察電影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近年香港電影低落,他們的公信力也在下降之中。不說發生警員在警署裡強姦女子、命令示威者剝光豬等醜聞了,單單公佈大型群眾活動的參與人數就是屢受公眾質疑的話題。報少數固然是常有的事,報大數的事也時有所聞。例如昨天《明報》報道前晚屯門舉行國慶煙花表演,警方起先答覆記者問時說有42,700人參觀,其後致電通知報社,改口說共有十萬人觀看了。


世界新聞界素有「一幅圖片價值一萬字」(A picture is worth 10,000 words)的說法。根據德國攝影歷史學家Erich StengerThe March of Photography》一書英文版譯者Edward Epstean所註釋,此乃1930年左右美國攝影刻印者協會(The American Photo-Engravers Association)採用作該會的口號,而其始源是中國諺語。


是那一句中國諺語呢?我搔破頭都想不出來,各位有誰知道的,敬請賜告。



Saturday, September 19, 2009

劉山青與孫中山像

香港資深民運人士劉山青,跟孫中山有什麼關係?兩人都積極推動政治和社會改革。一時之間,想不到除此之外的還有那些主要的共同點。啊對了,兩人都曾經在香港大學唸書。


《信報》今天(19)刊登了訪問劉山青的文章,幾幅插圖都是在港大拍攝的。一幅大頭近攝、一幅在《國殤之柱》前造像我都像喝白開水般經過,只有這幅他在荷花池與孫中山銅像的對望照,總是有些異化的觀感。


攝影師黃俊耀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表現主義風格的新聞插圖


《明報》今天的照片插圖又有新意。一篇報導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公佈再婚的消息,竟然配上了頗具上世紀早年德國表現主義影片風格的照片,頗為令人精神一振。


下為原來的文字說明:「立法會主席曾鈺成11月同另一半拉埋天窗,結束單身生活。但阿曾竟然話,唔使向立法會請假結婚。咁唔知呢對新人會唔會去度蜜月呢?(林振東攝)

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CLICK第四輪對談會及Critical Mass

新興攝影組織「CLICK」舉辦的攝影家對談會系列,將會在今個星期六(19)進行第四彈,邀來梁志和一起探討攝影媒體與藝術語境,詳細資料請看這裡


轉眼間這系列的首個季度就會隨著本星期六而結束,回顧之前舉行的三次對談會,每次都來了二十多至三十多位觀眾,不能不說是相當成功。有趣的是,三次對談會的絕大部分觀眾都沒有重複,即是說前後到來的共有六、七十人,他們都是因為個別嘉賓或主題而來,擁護整個系列的擁躉則可謂絕無僅有。


誠然,這樣的參與情況顯示了香港攝影愛好者醒目、靈活與自主;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也令人懷疑到底我們有沒有足以令本地serious photography穩定發展的支持者。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回到校園(sort of......)


喬布斯(Steve Jobs)真厲害,換肝後久休復出蘋果產品發佈會成了各大電視台外國新聞一樁,可見個人小宇宙之強。除了推介一大堆新iPod產品外,還有新版本的iTunes軟件。還記得「podcast」這種東西嗎?在iPod初初興起的時候的確盛極一時,個人、商戶或媒體都紛紛製作節目作廣播。現在熱潮有點兒冷卻,我訂閱的廣播現在都把它們冷待了。

前兩年iTunes裡頭增加了一項欄目叫「iTunes U」,讓教育機構發放帶有聲畫的教學材料,大眾亦可免費索取,其實只是把「podcast」轉世再生,有關攝影的教材其實也不少,比較像樣的如英國高雲地利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裡有一系列叫「Photography Mediation」的課堂,或英國的Tate美術館也有一系列的討論,當中亦有攝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也有好些「podcast」介紹他們的攝影展覽,美國著名的設計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也有相關課堂,大家只要花點時間在iTunes裡用搜尋器就能找得到。先警告一下這些講堂大多都是有聲無畫,悶蛋非常,老實說在現今講求多媒體的時代真的刺激欠奉,但那種叫人打呵欠的氛圍偏偏跟真正課堂無異,正正合我這些老想著回到校園,但找個錢刮痧都沒有的人。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早期中國攝影史天書


七、八年前我細閱自己的檔案資料時,意外發現18453月時,一位Mr West在《The China Mail》刊登他在中環開設的照相館的廣告。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商業攝影活動,我雖然沒有為此寫過專文,但在以前發表了的數篇文章裡都有提及。這幾年文化博物館搞的攝影展覽,也是以此為香港攝影史的開始。(可是沒有註明出處,嗚嗚~~)


事隔差不多一百七十年,這樣普通姓氏又無名字的,茫茫人海怎麼能夠查究出他的生平事跡呢?曾經出版過日本和韓國早期攝影史的英國收藏家Terry Bennett就做到了。在他新出版的書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1842-1860(20098)中,我們可以知道Mr West全名George R. West,本來是1843年隨美國使團來中國洽談商務條約的畫家;《望廈條約》簽署之後他卻留下不走,直到阮囊羞澀時嘗試用他的照相機謀生。詳細的故事既富戲劇性又叫人黯然,值得細讀玩味。


早期中國攝影史裡有許多像West般下落不明的人物,都被Bennett福爾摩斯式偵查下重現了他們的人生、事業和作品。對於18421860年的中國攝影史,本書也有很扼要綜合的闡述。有興趣了解中國攝影歷史的朋友來說,我以為這是最具參考價值的好書。50鎊的定價是有點昂貴,但是絕對物有所值。


Bennett預備要寫一共四冊的中國攝影史,計劃是去到1911年民國革命為止。


Monday, September 7, 2009

《掇核》第三期

新的一期《掇核》遲了幾天發佈,但內容充實,足見不是工作人員貪懶而耽誤。


本期以紀實攝影為專題,對日前鬧得熱哄的牛下攝影潮有採訪和探討,又跟介入派攝影組織「光影作用」對話。一篇後記式的《攝影新人類》,對盲動式的攝影者有不很客氣的批評:


新世代攝影人特徵︰
使用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常一窩風[]湧去單一地方拍攝
拍攝前很少了解當地的人和物


人物訪問則有謝柏齊和馬鳳欣。「歡樂天地」專欄再有兩種小工具,都有實用價值。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沛乎塞蒼冥


《明報》今天(4)使用的插圖照片中,有兩幅人像很是風格化。由於都很正氣凜凜的模樣,就令人只好想起文天祥的詩歌。


李國能的一幅,用「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配之可也。謝世傑的一幅,我想過「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但似乎太強了,恐怕他頂不起,改用「時窮節乃見」搪過去算了。


根據文字說明,謝世傑的照片作者葉漢華,李國能一照則沒有註明。



Tuesday, September 1, 2009

Genius of Photography DVD


一年前Blog友黎健強已向我極力推介英國BBC電視台的節目:Genius of Photography。現在該節目已輯成孖dvd碟。

六集內容精彩,包括:Programme 1: Fixing the Shadows / Programme 2: Documents for Artists / Programme 3: Right Place, Right Time? / Programme 4: Paper Movies / Programme 5: We are Family 及 Programme 6: Snap Judgements。

最難得是拍攝到 Gregory Crewdson 整個Cinematic Documentary的過程,及跟隨 Martin Parr 抓拍吹水。

對該節目有興趣可按:http://www.bbc.co.uk/photography/genius/
話時話JCCAC的Out Focus應該攪吓啲dvd放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