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5, 2010

《攝影的精靈》電影放映會之五


-->

最愛的攝影書遊戲原來還未結束,在劉清平的博客裡竟有猜測攝影豬的書單會不會長達100本的留言!說起來,以圖片冊為作品單位雖然不是攝影的專利,但相較於其他圖像形式來說,攝影確是較多以此形式出現的。《BBC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系列第四集Paper Movies,就是以此為討論的主題。本集著名攝影人物露面的甚多,包括John Gossage, Martin Parr, William Klein, Joel Sternfeld, Joel Meyerowitz, Robert Adams, Stephen Shore, Ed Ruscha, William Eggleston等等,言論精彩表情動作多籮籮;還有《The Americans》首版的法國出版者Robert Delpire現身說法,解釋當年書和圖片的選輯過程。這樣的卡士這樣的內容,錯過了真是遺憾人生啊!


除了是討論攝影圖冊之外,本集另一焦點是戰後的地景攝影的發展,從On the Road, Street Photography到影響深遠的New TopographicsGarry Winogrand, Lee Friedlander, the Bechers的攝影美學通通都在詳細審視之列……好了好了,如果你真的沒有看過,請在下星期六(3月6)到灣仔富德樓9樓的CLICK《攝影的精靈》第5次放映會,保證你盡興而歸!詳情請按附圖放大就知道了。


放映之後的專題討論是「社會風景」,可以說是
6月份文化博物館大展前的預習課喔!


Saturday, February 20, 2010

Photoshop,生日快樂!


廿年前的二月十九日Adobe Photoshop首度推出上市,在佐治魯卡斯特效工作室「光幻工業」工作的John Knoll和弟弟Thomas Knoll,首次把以往專業的圖像處理技術下放到普羅個人電腦用家,從此掀起從攝影術發明後一次翻天覆地的影像文化衝擊;今時今日用戶已超過一千萬人,成了圖像處理軟件不二之選;也成了一個新潮動詞,正所謂這張照片有沒有被「P」了,即有沒有被Photoshop竄改過的意思。

謝謝妳為我們提供廉價而(而又短暫)的瘦身去斑療程;謝謝妳為我們提供大量商機,讓我們的使用指南手冊充斥坊間;謝謝妳教曉我們何謂「真實危機」;還有謝謝妳提供大量爭議性的道德議題,讓我們這些悶蛋博客頓覺生色不少。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0

區志航獲WPP嘉許


昨天才向朋友推薦區志航,今天就得知他的作品在2009年度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graphy)得到嘉許的消息;在近日一片政治低氣壓的心情之下,突然間有了一點意外的喜悅。


去年12月時和攝影豬聯袂去參觀連州攝影節,兩人都對場中區氏的新作印象深刻。幾年前區氏開始搞他的裸體俯臥撐行動藝術暨攝影系列時,起先是在中國各地著名景點進行的;那次在連州我們所看到的,他已經是將行動升級,轉為在中國新近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地點表演:例如去年初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的沖天火災,和湖北巴東的鄧玉嬌案的現場等。觀者看上去除了感到荒謬之外,還會觸發思考的能量。從WWP的網頁所看,他參加比賽的就是這系列中的作品。


不知道可否在香港找得場地,給他開一個展覽會呢?區志航是廣州人,來香港也很容易哩!


Friday, February 12, 2010

死亡的代理者


Shell-shocked US marine, Hue, Vietnam, February 1968. ©Don McCullin

「我有會覺得我不是把膠卷帶回家,而是一塊塊的人肉。就好像把拍攝過的人的苦難一路帶著。」–麥庫林 Don McCullin

「活躍於世界各地的年輕攝影者都以捕捉當今時事為職志,卻不知他們正是死亡的代理者。」–羅蘭‧巴特

前些時候參加Click!的討論會談到報導攝影,一直想著巴特在《明室》裡這一番話,最近英國傳奇戰地攝影師麥庫林正在曼徹斯特市的Imperial War Museum 舉行展覽,接受衛報訪問時說了以上的一番話,跟巴特的有異曲同功之妙。晚年麥庫林醉心風光攝影,作為一種對自己心靈的治療,還會為之出版一本他聲稱是他最後一本攝影集《Southern Frontiers: A Journey Across the Roman Empire》。這篇訪問頗為動人值得一讀,麥庫林可能是仍然在世最偉大的戰地攝影師,這個說法大家大可挑戰我,因為就算你有比他拍得更好照片的能耐,但要達到他那一份自省和道德力量,實在不容易。

有興趣的話,還有一個延伸閱讀:他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Unreasonable Behaviour,李文吉譯)

聞虎色變

早上看報章的時候,讀到《蘋果日報》今天的社論,劈頭就數列這星期以來國內異見人士相繼被枉法入獄的消息:


「周一,四川維權人士黃琦上訴失敗,維持判囚三年;周二,四川作家譚作人被判囚五年;周三,山東青年薛明凱在深圳被判囚一年半;周四,異見作家劉曉波上訴失敗,維持判囚十一年。在虎年春節蒞臨前夕,北京當局掀起審判潮,政治嚴冬的黑暗、寒冷遠甚於近日的料峭春寒,撕裂了和諧的面紗,撕毀了盛世的謊言,撕碎了過年的喜慶。」


電郵箱裡不時傳來一些賀年致意的信件,但我的心情已變得沉重。本來要翻箱倒篋找幀精彩的農曆新年圖像,也只應付過去就算了。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0

香港攝影三大巨擘之謎

台灣攝影網誌「拍立得攝影」日前以「香港攝影三大巨擘為題發了一篇帖子,攝影豬希望我解釋一下。哎呀,這個名堂我也是首次聽到的,是誰加冕的實在不很清楚啦,其衡量標準也木宰羊得緊。只是帖中提及的「周森峰.張老秋.謝芬-香港宜昌畫樓」我總算略知一二,應付了去就算可以吧?


根據吳群的《中國攝影歷程》,有作者名鄧肇初的在19226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裡面述說了宜昌照相館的歷史:「周森峰、張老秋、謝芬三......咸豐年間[18511861]旅居香港、三人合伴營油畫業、店名宜昌、因攝影與繪畫有關係、慕之、合資延操兵地一西人書授其術、時乾片未出世、所授皆濕片法、學成各集資二百元、改營攝影業、經營數載、大有起色、截算各盈九千餘元、乃分頭謀進取、周留港、謝往福州、張則回省(廣州)、設照相店於省之河南、亦以宜昌名、自同治元年[1862]至清代末葉、其店屹然而存、」

就是說,周、張、謝三人原本是經營油畫的,店名宜昌,後來從一個外籍攝影師處學得攝影之術,就將店子轉為照相館了。他們的業務很是成功,幾年後分了錢,就分開各自發展,周留港、謝往福州、張則回到廣州,仍以宜昌為名繼續營業,起碼至到20世紀初年。

我在2001年發表的《香港攝影的黎明(1839-1910)》一文中提出,周、張、謝三人在香港的年月應該比鄧肇初所說遲十年左右,因為「曾經在操兵地從事攝影業務的外國公司有三家:侯活與韋德、米勒、和柏克,但全部都是在1860年或之後才開始營業的。宜昌的東主們很有可能是從上述三家之一學得攝影技術,所以他們開始提供攝影服務的日期,應該是在18601862年之後的事。此外,即使在1867年時,香港的華人影相樓也不過兩家;故此,如果宜昌因為賺大錢而各人決定拆夥獨自經營的話,他們仍然大可在香港開設舖子,而毋需走赴其他地方。我想他們之中有二人北上發展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在1870年代初,這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致令他們覺得前往當時仍在發展中的商埠去碰碰運氣,會較為上算。」

周、張、謝後來的情況,目前並無發現太多的資料。只是後來上海也出現過一家以宜昌為名的照相館,是從福州那邊過去開分店的。

《香港攝影的黎明(1839-1910)》全文見《左右》第三期,114頁。

Saturday, February 6, 2010

麈歸塵,土歸土

明日(6)過後,九龍塘瑪利諾修院學校的外觀就會回復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幀明信片裡所見的相若。除了斜坡上的灌木:如果你最近有經過那裡,當會知道正開著一朵一朵紫色粉紅色的鮮花。


至於陳公哲,我想許多前輩都會比我熟悉了。



Tuesday, February 2, 2010

廣州有天壇?

《廣州日報》在200811月時刊登了一幀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廣州照片,根據英國方面提供的資料,是香港攝影師阿芳在18701875年間拍攝的「廣州天壇」(Temple of Heaven, Canton);照片原是一式兩幀,一幀正面一幀側面。


廣州當然沒有天壇,所以照片刊出以後引起了好些議論,經過專家鑑識,初步推斷是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廣州興建的萬壽宮。由於該宮已經在1918年被孫科的「拆城築路」計劃中拆毀,這照片中的如果真是萬壽宮的話,就是該宮少有的攝影紀錄。


為了廣徵意見,《廣州日報》的記者君上月跟我聯絡,看看有沒有甚麼可以提供。只是我並非廣州歷史專家,對廣州的舊建築也認識不多。故此現在將圖像貼出來,希望有高人指點。


不然的話,我只能從自己對廣州早期攝影歷史的方向解答了。



Monday, February 1, 2010

《攝影的精靈》電影放映會之四


-->
轉眼間CLICK主辦的《攝影的精靈》電影放映會已經要去到第四次,本星期六(六日)下午3時舉行,地址是灣仔富德樓9樓的獨立媒體辦公室。詳細內容見於附圖,可以放大來看唷。


今次放映的是《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第三集《恰好的時間,恰好的地點》(Right Time, Right Place),當然是說新聞攝影的發展了。先此預告,片子開始時有Henri Cartier-Bresson啣著煙斗在街上走來走去捕捉決定性剎那的罕有片段,大家不要遲到錯過喔!

放映之後的討論主題是「歷史的目擊證人」,我們邀請了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的朋友參加,當然還有前任攝影記者攝影豬啦!

如果覺得未夠喉的話,可以參加翌日(二月七日)下午2時至330分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719室舉行的「紀實攝影在後現代藝術風格的可塑性」講座,由Blues黃啟裕主講,留座電郵 info@404art.info。我也打算參加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