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nni Motti, Magic Ink, 1989
早前欣賞了在英國Hayward Gallery舉行的Invisible: Art about the Unseen 1957﹣2012展覧,實在有趣之至,一玩我們對「睇」展覧的觀念,也許更突出了概念藝術中「概念先於作品」的特質。我們一向以為大部份藝術作品皆以五官來感受欣賞,由傳統的繪畫到攝影音樂錄像以至裝置作品等;不過,如果面對的作品是以空氣製成雕塑,憑念力繪畫,從沒演奏的音樂,沒有裝菲林而拍成的電影,還有空蕩蕩的藝術畫廊,彷彿個個都識用「你睇我唔到」催眠術,我們又如何欣賞呢?
或許大家都聽聞過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的作品The Specialization of Sensibility in the Raw Material State into
Stabilized Pictorial Sensibility, The Void,(「水蛇春咁長」的作品名並唔係當代藝術的專利)。簡單來說,這個作品便是一間空空如也的畫廊,牆壁全部塗上白色。當時由於傳媒的大肆報道,高峰時竟有3000人等候排隊入內,希望在這間藝廊裡找到一點「可觀」的藝術作品。
今次Invisible: Art about the Unseen 1957﹣2012展覧,也以Yves
Klein 1957年一件「空房」作品,來界定Invisible Art歷史的開始,然後一直追溯世界歷史上不斷沉溺於隠形、不可見和掩藏的藝術家。步進這個展覧,你會發現很多「空白」的展品,例如意大利藝術家Gianni Motti用隠影墨水繪畫的作品,又或者瑞士創作人Bruno Jakob以腦力「塗染」畫紙(當然沒有超能力,結果也只是一張白紙;不過也有可能是我道行不夠看不到)。所以展覧另一個有趣的看點,便是看著入場的參觀者,對著一幅幅空白的畫框側頭費神思索,彷佛是一個惡作劇的樂園。
除了這些實質的作品外,也有些是近乎行為藝術的作品,例如中國藝術家宋東在95年開始,一直以清水及毛筆在石頭上寫日記,以紀念他小時候學書法時沒錢買紙筆的日子。水寫在石頭上很快又被揮發掉,過程很有襌的味道,但宋東卻形容這石頭已是他存在的一部份,並變得越來越厚。同樣,1985年Andy Warhol在紐約一所夜店裡創作出「看不到的雕塑」,他站在一幅牆前,牆上貼著一張告示寫著「Andy Warhol, USA/ Invisible Sculpture/ Mixed Media 1985」,之後他走開,作品大功告成。有趣的是,我們最終還得透過照片和錄像來看到這些曾經發生的行為,並不是完完全全的Invisible。
正因如此,這裡所謂的「Invisible,」
大概只是指作品本身表現出來的「隠形和空白」,而並非說作品背後的行為和概念。我們欣賞這些無以名狀的作品時,也許要花一點時間,來理解作品和創作者背後的理念。所以欣賞這個展覧,花時間最多的並不是「觀看」和「感受」作品,而是閱讀旁邊那一大段說明文字!幸好它們都並非Invisible(Double Negative, 向梁振英的語言偽術致敬)。
本來只是想從這個展覧作引子,談談我最近讀到關於攝影裡的「看不到」和說說攝影的「不是」,現在唯有下回再談。(唔知又幾時啦!?)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