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9月份出版的《藝訊》發表了篇小文,雖然短短一千字,但也是很用心撰寫的,說不定是未來較為定期整理和表達自己觀點的先聲。歡迎留言批評指教。
地才與藝術教育
近日認識了「地才」這個名詞 / 概念,覺得實在很有意思;將之應用於理解藝術教育上也甚具啟發性:因為它能夠令人重新省思藝術院校和藝術教師所做的,是怎樣的培育工作。
「地才」一詞無疑是從「天才」的概念辯證衍化而生的,把它發揚光大的是臺灣歌者蔡依林吧。她在2007年時推出的演唱會專輯即以「地才」為標題,而且在舞台上直言自己不是天才,而是經過長時間艱辛鍛練致有成就的地才。換句話說,「地才」所強調的是後天的努力,即使是起初被視為資質平庸的人,只要決心成功而且百折不撓,都有可能最終變成優秀的才俊。
長期以來藝術生產都流行天才創作的說法:藝術家以其天縱之資,無須刻苦鑽研,只需藉著靈感就能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作品,令群眾讚嘆艷羨。在這個模式之下,藝術教育其實可有可無,充其量只要做些技術上的訓練,就已經很足夠了。由於天賦和靈感都不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藝術教師也用不著教授什麼藝術理論。我記得自己初學攝影的時候,老師口中常常引述的一句話就是清代畫家石濤所著《畫語錄》中的「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熱衷於藝術的學生如果不懂得如何「以無法為有法」(李小龍語)的,恐怕只能望藝海而興嘆,賣舟放棄算了。
今天,藝術天才論雖然仍未被完全否定,但愈來愈多人已是更寧願相信後天的栽培了;「地才」這個說法的出現,基本上是反映了這種思想方面的轉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光是不斷耕耘未必就會得到期望的結果:因為必須要下正確的種子(芥菜的種子是不會長出冬瓜的呀)、適當的施肥、灌溉和除蟲,才會有機會獲得豐收。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明白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在技術訓練的同時,藝術教師也通過講授批判思維、藝術形式探討、混合媒介、藝術歷史、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專業實習等的課題,為學員提供一套又一套的學習藝術的方法。
當然,藝術家的培育過程遠比種植蔬菜水果為複雜,單向性的傳授甚至填鴨式的強塞方法都不可能在藝術教育上發生功效。以我負責的攝影科為例,英國學者域陀˙貝爾根(Victor Burgin)在1982年時就提出了「啟發式」(heuristic)的理念:「目標是向學員提供廣闊範圍的資訊,以及多種明辨批判的工具,從而使他們增加識見能力,發展出獨立的思想。」(見Victor Burgin (ed): Thinking Photography, Houndmills and London, 1982, p. 3)
可以說,由天才到地才是近代藝術思想的一次範式轉移,也解釋了藝術朝著學術化的趨向。故此,如果藝術學員仍然自恃天才而懶散地等待靈感的光臨,就是昧於形勢了。
「地才」一詞無疑是從「天才」的概念辯證衍化而生的,把它發揚光大的是臺灣歌者蔡依林吧。她在2007年時推出的演唱會專輯即以「地才」為標題,而且在舞台上直言自己不是天才,而是經過長時間艱辛鍛練致有成就的地才。換句話說,「地才」所強調的是後天的努力,即使是起初被視為資質平庸的人,只要決心成功而且百折不撓,都有可能最終變成優秀的才俊。
長期以來藝術生產都流行天才創作的說法:藝術家以其天縱之資,無須刻苦鑽研,只需藉著靈感就能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作品,令群眾讚嘆艷羨。在這個模式之下,藝術教育其實可有可無,充其量只要做些技術上的訓練,就已經很足夠了。由於天賦和靈感都不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藝術教師也用不著教授什麼藝術理論。我記得自己初學攝影的時候,老師口中常常引述的一句話就是清代畫家石濤所著《畫語錄》中的「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熱衷於藝術的學生如果不懂得如何「以無法為有法」(李小龍語)的,恐怕只能望藝海而興嘆,賣舟放棄算了。
今天,藝術天才論雖然仍未被完全否定,但愈來愈多人已是更寧願相信後天的栽培了;「地才」這個說法的出現,基本上是反映了這種思想方面的轉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光是不斷耕耘未必就會得到期望的結果:因為必須要下正確的種子(芥菜的種子是不會長出冬瓜的呀)、適當的施肥、灌溉和除蟲,才會有機會獲得豐收。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明白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在技術訓練的同時,藝術教師也通過講授批判思維、藝術形式探討、混合媒介、藝術歷史、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專業實習等的課題,為學員提供一套又一套的學習藝術的方法。
當然,藝術家的培育過程遠比種植蔬菜水果為複雜,單向性的傳授甚至填鴨式的強塞方法都不可能在藝術教育上發生功效。以我負責的攝影科為例,英國學者域陀˙貝爾根(Victor Burgin)在1982年時就提出了「啟發式」(heuristic)的理念:「目標是向學員提供廣闊範圍的資訊,以及多種明辨批判的工具,從而使他們增加識見能力,發展出獨立的思想。」(見Victor Burgin (ed): Thinking Photography, Houndmills and London, 1982, p. 3)
可以說,由天才到地才是近代藝術思想的一次範式轉移,也解釋了藝術朝著學術化的趨向。故此,如果藝術學員仍然自恃天才而懶散地等待靈感的光臨,就是昧於形勢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